知名媒体人做客华大 分享“跨界”经验

作者: 刘沛 谢瑜青 高留淮海 彭秋莲 张许鑫 许荷月 图:刘沛 吴江辉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7-10-16    浏览次数:

    10月13日,来自凤凰卫视、香港亚太第一卫视的知名媒体人,华侨大学客座教授吕宁思、黄海波、陈越、程鹤麟、李炜、陈笺做客华侨大学泉州、厦门校区,分别在陈嘉庚纪念堂、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讲座,与华侨大学师生分享各自人生经历中的“跨界”经验。


   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吕宁思认为,随着时代发展,“界”的划分、其概念都在变化。“人类所有的进步都是重新划定‘界’,重新修改、变化‘界’。但同时我们又无时无刻被一种新的‘界’或者一成不变的‘界’困扰着。”他表示,现在是新媒体时代,各个专业都会有交叉重叠,“界”的划分会越来越模糊,以后的“界”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跨界”是难免的。


   “‘跨界’并不只是浪漫、传奇的,它也是很痛苦的,需要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长久的坚持。”凤凰卫视总编室主任、中文台副台长、电影台台长黄海波向在场师生分享了自己追求梦想的种种经历:从学吉他、写剧本、日本留学,直到回国求职中央电视台,后又加入凤凰卫视,黄海波为梦想经历了多次“跨界”,但也收获颇丰。“艰难我奋进,困苦我多情。”黄海波勉励同学们在面对困难时,勇敢“跨界”。


    凤凰卫视公关部总监陈越的“跨界”,是从受新闻专业系统教育的媒体人转为从事现在的公关工作。陈越说,过去做编译和做新闻、纪录片的经历,对于后来转做公关有很大的帮助,“‘跨界’需要一个平台允许你尝试,来激发你的潜力,当你觉得能做的时候,就不停地去做,这样就能做得越来越好。”


   “感觉自己入错行了。”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程鹤麟幽默地分享了自己在恢复高考后的学习、工作经历,从阴错阳差的摄影专业到转入编辑部、实现写作的志向,从幕后转到台前的主持人工作。他表示,位置的转变也是一种“跨界”。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李炜,在五十岁之后才开始接触传媒行业,自称是“跨行业”的经典案例。他用自己丰富的经历作补充,让时事评论严谨且有趣。李炜更以上周在微博大热的“鹿晗事件”为例,分享评论员要如何做好准备,向大众讲解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引起议论、反映了什么社会文化背景等,引发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香港亚太第一卫视台长陈笺则认为,在任何一个行业,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好奇之心是最重要的品质。从少儿节目主持到海外中文教育再到新闻编译、主持主播,陈笺的人生经历了多次“转行”。她表示,一次又一次的“跨界”挑战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年轻的时候可以有许多尝试,但一定要选择内心热爱的职业。她鼓励同学们跟随内心,尽情地挖掘自己想做的事情,成就精彩的人生。


    两校区的讲座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听讲,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纷纷踊跃提问。“跨界”是否与“工匠精神”相悖?新闻传播的“界”又在哪里?媒体人是要专一还是广泛涉猎?各位嘉宾一一作答,并鼓励同学们把握当下,提高自我,勇于追求、勇于“跨界”。


知名媒体人分享“跨界”经验

(左起:程鹤麟、黄海波、陈越、吕宁思、陈笺、李炜)

泉州校区讲座现场

厦门校区讲座现场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