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盘点那些深藏不露的“镇馆之宝”

作者: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6-06-30    浏览次数:

    编者按: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说过,“第二天,有视觉的第二天,我将向世界,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望上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被压缩成一天?通过博物馆。”提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了众多“网红”?譬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翠玉白菜,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其实,除了这些蜚声海内外的“镇馆之宝”,还有很多宝贝值得我们发掘,让我们一起来揭开那些易被忽视的“镇馆之宝”的神秘面纱。

 

    1.河南省博物馆: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被专家们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郭沫若先生赞“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

 

    级别: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名称:莲鹤方壶

 

    质地:青铜

 

    时代:春秋中期

 

    出土地: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特点:莲鹤方壶是春秋时代著名青铜器。器物外表满饰蜿蜒曲折的蟠螭驻纹,四角各饰一条张翼寻缘的虺龙,器座为两巨晰。口沿一周饰双层怒放莲花瓣,中间置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造型奇特优美,装饰精美绝伦。它一反商周器物威严,狞厉恐怖的特点,呈现出一派生机,是当时社会大变革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地位上升的产物。它以独特的造型、精美的装饰被誉为东方最美的青铜器。

 

    背后的故事:1923年夏,新郑李家楼村地主李锐在自家菜地打井发现郑国大墓,挖出不少青铜器,发了一笔横财。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听说并制止了此事,收缴、发掘有关文物,后又成立河南古物保存所进行保护。1927年,在冯玉祥将军的促成下,在省会开封成立河南省博物馆保护这批文物。后来抗日战争爆发,为不被外侵掠夺,这批文物转运了很多地方。因历史原因,如今,郑公大墓中的文物被收藏在两岸三地的四家博物馆。莲鹤方壶共两件,一件在河南博物院,一件在北京故宫收藏。

 

 

    2.国家博物馆:陶鹰鼎

 

 

    国家博物馆刘钧: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当前仅见此一件。

 

    级别: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名称:陶鹰鼎

 

    质地:陶

 

    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出土地: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

 

    特点:陶鹰鼎看上去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

 

    背后的故事:1993年5月12日,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挑选了一件文物赴瑞士展出,这就是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的仰韶文化陶鹰鼎。在与北京奥组委、国家文物局签署9件出借文物的协议时,萨马兰奇对何振梁说:“这些文物都是无价之宝,保险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应保险的是必须绝对安全。"这是陶鹰鼎最后一次出国展出,2002年,它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3.辽宁省博物馆:两仪玄览图

 

 

    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省博物馆馆藏的《玄图》为国内孤本,海内外共有两件。因为太珍贵又容易破损,《玄图》一般不会轻易展出。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名称:两仪玄览图

 

    质地:纸地版刻,黑墨印本

 

    时代:明代

 

    特点:1602到1605年,利玛窦绘制出第三版中文世界地图《两仪玄览图》。1603年(明代万历三十一年),由李应试(又名“李葆禄”)在北京刻制成木刻板的8大幅《两仪玄览图》。本图系由八条屏幅组成,系根据万历三十条(1602年)利玛窦的“坤与万国全图”为蓝本绘制,但两者内容表现形式不同,本图主要表示了五大洲、山峰、山脉、河流等,并将山形涂以绿色。其汉字注释旁后被清人加注满文注音。

 

    背后的故事:利玛窦在华28年,为当时东西方传统文化交流做出了许多贡献,主要表现为对天文、地理、历法、数理、西洋美术等知识的传播和世界地图的传译。在利玛窦留下的传世文物中,又以他在中国编绘的世界地图流传最广。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的《玄图》虽是利玛窦所编绘,但并非原初底稿,而是李应试刻本。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十分推崇利玛窦所画的世界地图,争相收藏。因此,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利玛窦画好《玄图》后,请好友李应试将其刻在木板上,然后进行批量印制。

 

 

    4.浙江省博物馆:五代吴越·鎏金银阿育王塔

 

 

    浙江博物馆历史文物部主任黎毓馨:当时吴越国王钱俶到开封去朝觐宋太祖赵匡胤,派人将铁阿育王塔舍入佛塔地宫。在此期间,钱俶为奉安“佛螺髻发”而造的雷峰塔也结顶建成。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最高规格的阿育王塔

 

    名称:五代吴越·鎏金银阿育王塔

 

    质地:纯银

 

    时代: 五代十国

 

    特点:由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银塔内置奉安“佛螺髻发”的金棺。金棺银塔的意义等同于金棺银椁,是瘗埋佛舍利的最高规格。

 

    背后的故事:五代十国末期,吴越国境内佛教大盛。末代国王钱俶,毕生崇信佛教,奉佛至诚至虔,至死不渝,事迹显著。自谓“凡千万机之暇,口不辍诵释氏之书,手不停披释氏之典”。他统治两浙期间,于境内造经幢,刻佛经,建寺院,修宝塔,礼遇天台德韶和永明延寿等高僧,遣使往高丽、日本寻求佛教诸宗典籍,在首府杭州重修灵隐寺,创建永明禅寺(今净慈寺),建造六和塔、保俶塔、雷峰塔等,还修了烟霞洞、慈云岭、天龙寺、飞来峰等几处南方地区少见的石窟造像。可以说在他为王的30年间,吴越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东南佛国”。而钱俶崇佛最著名的事例,是他效仿印度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阿育王塔。“八万四千”其实并非实指,是佛教用语中极言数量之多。目前出土的钱俶造的八万四千阿育王塔实物,以铜塔居多、铁塔略少,雷峰塔发现的仅见的两座银制阿育王塔,是钱俶在壬申岁(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和丙子岁(开宝九年,976年)前后为雷峰塔特制。

 

 

    5.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墓的主持发掘者、著名考古学家谭维四:曾侯乙尊盘是璀璨的明珠。

 

    级别:首批一级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名称:曾侯乙尊盘

 

    质地:青铜

 

    时代:战国早期

 

    出土地: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

 

    特点:曾侯乙尊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尊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盘则是水器,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这件尊盘的惊人之处在于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装饰。装饰表层彼此独立,互不相连,由内层铜梗支撑,内层铜梗又分层联结,参差错落,玲珑剔透,令观者凝神屏息,叹为观止。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上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颈部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7字铭文。

 

    背后的故事:尊与盘精美细腻的镂孔附饰,玲珑剔透,精巧华丽。其铸造上的高度技巧,有着鬼斧神工之妙。这一发现,证实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战国早期,中国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

 

 

    6.故宫博物院:大禹治水图玉山

 

 

    这件玉山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 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名称:大禹治水图玉山

 

    质地:玉

 

    时代:清朝

 

    特点:“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它描述的是千古流传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根据清内府所藏宋代或宋以前的《大禹治水图》画轴临仿而成。夏禹是久传民间的圣王,大禹治水是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传颂的伟大功绩。

 

    背后的故事:“大禹治水”玉山是在乾隆皇帝亲自筹划下雕琢而成的,乾隆为显示自己法先王的圣绩,将大禹治水这一不朽题材雕刻在价值连城的巨玉上,以博千古之名。“大禹治水”玉山,工程浩大,费时费工。玉样从新疆运到北京历时3年多,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随即发送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木样,由苏扬匠师历六年时间琢成,玉山运达北京后,择地安放,刻字钤印,又用两年功夫,颇费周折,才大功告成。不过,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选择“大禹治水”这个题材,是想通过圣王大禹的功绩来标榜自己的乾隆盛世。但是,耗费了十五万个工作日以及一万五千余两白银雕凿而成的大禹治水图玉山不能不说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这好像有些讽刺。

 

 

    7.湖南省博物馆:大禾人面纹方鼎

 

 

    “有脸面”的鼎: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

 

    级别: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 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名称:大禾人面纹方鼎

 

    质地:青铜

 

    时代:商代晚期

 

    出土地:1959年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

 

    特点:此鼎形制雄伟,在装饰上以人面为饰,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人面的形象极其奇异,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

 

    背后的故事:1958-1959年左右,中国湖南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乡胜溪村,一位农民在挖地时发现了这件人面方鼎,当时并没有引起他的注意。不久,他把这件器物连同他们家的一堆废铁卖给了收废品的人。很快,这件器物像所有当地的废旧金属制品一样被分类集中到了长沙毛家桥废铜仓库。在废铜仓库,专门的拣选师傅将对铜料再次分拣,然后分送到有关冶炼厂。 这件今天被定为了国宝的人面方鼎,就堆在小山一样的、准备发送到冶炼厂的材料中。幸运的是,这件器物的一块残片被湖南省博物馆派驻到废铜仓库拣选文物的师傅发现了。于是,他们跟踪追击,找到了10多块,经初步拼对与研究,发现只缺一条腿与底部。器物运到馆里后,修复师傅张欣如马上对其进行了修复。有意思的是,隔了两年,残缺的一腿也找到了,于是用这条正宗的腿换下了假腿。

 

 

    8.陕西历史博物馆:皇后之玺玉印

 

 

    皇后之玺的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专家认为这方玉玺的发现创造了两项全国之最:一是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二是玉玺的主人是有记载年代最早的皇后。

 

    级别: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名称:皇后之玺玉印

 

    质地:玉

 

    时代:西汉

 

    出土地: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村

 

    特点:此枚玉玺玉质之精美,螭虎造型之生动,玺文字体之规整大气,雕琢技法之娴熟,都是罕见的。《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背后的故事:1968年9月,咸阳韩家湾,当时只有13岁的孔忠良放学回家,在渠边发现一枚发光的白色小石头,就小心翼翼地装进书包拿回家。第二天,孔忠良和父亲把这枚小石头送到陕西省博物馆(现在的碑林博物馆)。经专家鉴定,这是块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玉石上雕刻的是一只螭虎,更让专家惊讶的是玉石上雕刻着“皇后之玺”四个篆体字,艺术价值极高。专家们查阅许多古代文献,发现《汉官旧仪》上记载有:“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而“皇后之玺”的发现地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公里的陵园之内,其形制、式样、印文内容及字数均与文献所载相符,经研究、鉴定,当为吕后之印玺无疑。后来,“皇后之玺”便存放在陕西省博物馆,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改建后,“皇后之玺”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