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我校机电及自动化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吴贤应邀做客“中华文化讲堂”第39讲,面向厦门校区逾百名境内外学生畅谈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探索与实现。
本期讲堂由党委宣传部、机电及自动化学院主办,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团委承办,在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103会议室举行。讲座中,吴贤从远古飞天梦、古代飞天探索和现代飞天路三个部分,以丰富的实例和鲜活浅近的语言讲述了中华儿女从梦想、探索到成功实践的飞天逐梦之旅。他首先从“天”的概念出发,生动讲述了古人对天的幻想和对遨游太空的深切愿望。天庭、黄帝乘龙升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再到敦煌壁画,他以形象的比喻将古人对空间站、飞上太空以及登月的幻想与探索娓娓道来。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发明了竹蜻蜓”,吴贤随后通过竹蜻蜓的原理、风筝的历史、万户的故事,逐一细数了古代人民为飞天梦想不懈探索的奋斗历程。他最后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历经艰险回国报效的感人事迹切入,以新中国的探月工程为展开面,勾勒出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辉煌图景。吴贤介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返回实现了中华儿女从“三皇五帝”开始“黄帝乘龙飞天”的梦想,而“天宫”载人空间站的建立则实现了中华民族跨越五千年的“天庭”梦想,“嫦娥五号”首次带回月球样品让古人“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正在变成现实。
“中华民族跨越五千年,最终实现了上古神话中的‘天宫’梦想。”通过吴贤的讲解,在场学生不仅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梦”和新中国航天发展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更在心中种下一颗航天梦的种子。听取讲座后,2022级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吕秋洁说:“从神话故事中人们对天空的向往与美好描绘,到春秋时期的竹蜻蜓与木风筝、明朝的万户飞天,再到近代中国航天发展史,在老师的讲述中,我们见证了科技的飞跃,更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振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也将继续秉承这份精神,向着更深的宇宙、更远的星空,勇敢进发。”
来自马来西亚的2024级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学生温宏彦表示:“身为外国留学生,我目睹中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内心深受震撼。从神舟飞天到天宫筑梦,每一步都闪耀着智慧之光,彰显着中国力量。这不仅是对宇宙的勇敢探索,更是对和平利用太空的美好愿景,令人由衷赞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激发了我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与追求,也让我更加坚信,无论来自哪个国家,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相通的,合作与共享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