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千年泉州“她力量”的历史回响

作者:    来源:华侨大学报   发布时间:2025-03-08    浏览次数:

        从文化先锋到起义领袖,从教育的拓荒人到科学殿堂的先行者,她们书写刺桐城的“另一面”。

       泉州这座千年古城,不仅是商贸与文化的交汇地,更在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无数杰出女性。她们或以文立心,或执剑抗暴,或兴学启智,以智慧、勇气与坚韧,在文艺、教育、科学等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时代的洪流中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女性力量”,也让泉州的精神血脉因多元而丰盈。


诗画风华 

  文艺长河中的女性之光


谢希孟:欧阳修作序盛赞的女诗人

泉州市李贽学术研究会理事会理事许月才在翻阅清代《晋江县志》时发现,《晋江县志》记载宋仁宗天圣二年泉州进士谢伯景时,提及谢家一女子——谢希孟。她可是获得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盛赞的女诗人。有人还将她与李清照、唐婉等称为“宋朝国民第一女团”。


《晋江县志》记载:“谢伯景,字景山。天圣二年进士,为许州法曹(司法参军事)。诗文雄健高逸,欧阳修尝称之。女弟希孟亦工诗,皆其母所教也。”


谢希孟(约1000—1024年),字母仪,晋江人,北宋青年女诗人,著有《女郎谢希孟集》二卷,还有与兄谢伯景合著《谢氏诗集》,但大量散逸,只有少量收集在《全宋诗》中传世。她出身缙绅世家,父辈、兄长等皆为名诗人、文学家,其母吕氏也精通文教,且不让须眉。


谢希孟因从小受家庭熏陶,又自幼聪颖好学,少年便工诗赋,且其诗与兄长齐名。不仅作品语言含蓄,而且富有深意,故欧阳修对其评价甚高。她所写下的100多首佳作,逝后被兄长谢伯景汇编成集,并请欧阳修为之作序。欧阳修看过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将其比作古代杰出女诗人卫国庄姜、许穆夫人。《欧阳文忠公集》卷四十三居士《谢氏诗序》载:希孟之言尤隐约深厚,守礼而不自放,有古幽闲淑女之风,非特妇人之能言者也。


《全宋诗》仅收录了谢希孟的一些咏花诗或残句,但也足以说明,这位青年女诗人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好是一时艳,本无千岁期。所以谑相赠,载之在声诗。”从这首《咏芍药》诗中,还可依稀看到谢希孟的追求和思索。

邱应仪为“听月楼”匾额作诗注解(黄其方/摄)


邱应仪:明代诗礼世家的才情佳人


许月才介绍,以诗才闻名的,还有明万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晋江安海镇才子黄志清之妻邱应仪小姐。


《闽南侨乡风情录》记载,黄志清娶泉州城内名门闺秀邱应仪为妻。邱应仪熟读诗书,颇富文采。相传,她曾在婚礼上即兴赋诗化解刁难,还为公公黄锡(曾任知州)题写的“听月楼”匾额作诗注解,留下《听月诗》传世。这首《听月诗》赋予“听”字诗意:“夜静高楼接太清,倚栏听月正分明……忽然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此诗将月夜幻化为可“听”之境,令黄锡赞叹不已,遂保留“听月楼”之名。时至今日,该诗与楼名仍存于晋江安海镇的“尺远斋”遗迹中。


许月才表示,《晋江县志》记载的女性有多人。宋代有苏颂的母亲、谢希孟的母亲;明代有晋江女诗人潘燕卿及郭宜淑、苏姒卿,3人均出诗集,惠安进士戴一俊的孙女亦有诗集;清代有3位名人的女眷记入古籍,清代泉州著名诗人丁炜的女儿丁报珠,以及陈科捷进士和吴英提督的女眷。


许月才介绍,丁报珠(1657—1675年),字含章,清初晋江陈埭人,幼随父居于官邸,授以《孝经》《女诫》《论语》《孟子》诸大义,她即目成诵。等到即将出阁的年岁,她因战乱与父亲分开,时常怀念郁结于心,往往形诸吟咏,并给父亲丁炜寄去诗句如“遥望白云飞欲回,亲闱长隔蓟门隈。凭栏乡国知何处?寂寞庭前花又开”。后来,丁报珠未嫁患病而亡,丁炜为她编辑《含章诗集》1卷,可见于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典籍志》。


前排左起第三是黄松


黄松画像(网图)


黄松:琴画双绝的艺术奇才


据《鲤城区志》记载,黄松(1887—1982年),字渔仙,闺名安治,婚后从夫姓黎,署名黎黄松,晚年自号温陵老人,泉州东街元妙观口人。她出身两广总督黄宗汉的家族,是探花黄贻楫的侄孙女。她自幼展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6岁入私塾学习传统经典,9岁拜师古琴名家,凭借勤奋钻研,琴艺日益精湛。13岁又师从画家丁应梦,在艺术之路不断拓展。


根据现有资料,黄松在个人生活历经坎坷后辗转多地,始终以传播艺术为己任。她先后在湖南汉寿、湖北宜都担任小学教师,教授琴画知识。1918年前往上海,凭借超凡脱俗的琴艺,吸引众多上海妇女登门求教。她与各界名流交往密切,还悉心教导越剧名演员袁雪芬、徐玉兰。


1932年,上海举行18省古琴演奏会,邀请全国各地古琴名家来沪参加,黄松演奏《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关山月》等名曲,以纯熟演技和出众造诣,赢得“南派古琴名师”赞誉。1953年,上海市市长陈毅聘请她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除古琴外,黄松擅长工笔绢画,花卉绘画构图新颖、布局奇趣,曾创作《丹图》《百花齐放》等佳作。牡丹与玫瑰是她的代表作,作品受到名画家的好评。晚年的黄松回到家乡泉州收徒传艺,热爱乡土历史的她,为培育家乡艺术人才不遗余力。




铁血丹心

革命浪潮中的女性脊梁



邱二娘:清末农民起义的女英雄


据《泉州历史人物传》记载:邱二娘(1833—1855年),惠安前亭村(现后龙乡)人,祖籍惠北邱厝。邱二娘生长在一个普通农民家里,因家境贫寒,自幼被卖作童养媳,饱受虐待。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到处搜刮,农民苦不堪言。邱二娘个性刚强,不甘心受践踏,逃到惠安西部山区表哥家中,靠自己刺绣和行医谋生。在表哥林杯的启发教育下,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邱二娘在三髻山脚的高明王宫(今惠安黄塘半岭宫)祭旗起义,率领农民抗粮杀吏,赈济穷人。


邱二娘起义之初只有数百人,又是在僻远山区,但不到1年,便发展到了千余人,还逐渐往外扩展。她辗转战斗在晋江、惠安、仙游交界处,不断争取群众,同围剿的官兵周旋。清兵的纪律败坏和奸淫烧杀,又使得更多的群众自觉投入起义队伍。起义期间,邱二娘与林俊等反清力量联合,多次策划攻打惠安县城,但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酷刑,她坚贞不屈,于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在泉州南校场就义,年仅22岁。


许月才介绍,泉州城内民众关于“游路夫人”“装脚妈”的传说,都和邱二娘的牺牲有关,这是人民群众纪念这位巾帼英雄的明证。“邱二娘也叫‘檐口妈’,泉州城有个风俗,就是每逢农历七月初七,百姓以煮咸饭奉祀邱二娘”。




教育革新

从闺阁到学堂的破冰之路


undefined

苏子固(二排左一)曾任晋江群德小学校长,这是当年在校园里的留影。(李诗白供图)


undefined



苏子固从上海读完大学回来,又在厦门大学获得学位。


苏子固:泉州首位女大学生


谁是泉州最早的女大学生?目前并无官方资料记载,但民间传闻是泉州城南大家闺秀苏子固(1904—1979年)。此前,本社泉州网记者曾多方探寻,在还原苏子固的人生经历后发现,这一说法的可信度极高。


据苏子固养女李诗白介绍,苏家先祖在青龙巷开钱庄和当铺,虽是商人,但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出生于1904年的苏子固,早年就读于苏家私塾,自振兴小学毕业后,当了一两年小学教师。后来,她考入福州的中学,并在南京、上海的大学攻读化学专业。


1919年,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首届5名毕业生,是中国第一批在本土获得学位的女大学生。此时正当青春年华的苏子固,因为在南京、上海求学的这段经历,被认为是泉州第一个女大学生,并非毫无根据。


苏子固不仅是新式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参与者。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爱国侨领余佩皋来泉州宣扬妇女解放思想,苏子固作为新女性的代表参与活动,并担任余佩皋的方言翻译,推动女性思想解放。后来苏子固在南京、上海求学期间,与余佩皋常有往来。


苏子固几乎一生在读书、教书中度过。参加工作后,她先后在泉州一中、六中、七中和华侨中学等任教。她终身未婚,以渊博学识和优雅气质投身教育事业,曾任晋江群德小学校长,培养了一代代学子。




科学逐梦

从刺桐城走向世界舞台


undefined




图为培元中学退休校长蔡奕钧(右)向谢希德(中)展示记载着谢玉铭相关事迹的杂志


undefined



谢希德雕像捐建落成揭幕仪式在泉州石狮隆重举行


谢希德:中国半导体物理的奠基人


谢希德(1921—2000年),福建泉州人,新中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谢希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她曾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校长,是新中国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


谢希德的父亲叫谢玉铭,曾在泉州培元中学任教。后来,他结识了泉州培英女中的郭瑜瑾,两人志同道合,不久结成夫妻。1921年3月,谢希德出生在泉州城内,她的老家在泉州石狮祥芝的赤湖村。1946 年,谢希德从厦门大学数理系毕业后,前往上海沪江大学任教。1947年她赴美国史密斯学院留学,1949年在史密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1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谢希德积极谋划回国。1952年,她冒着风险,通过朋友的帮助终于在绕道英国后,回到祖国的怀抱。


1983年起,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作为新中国高校改革的先驱,她率先打破综合性大学只有文理两科的办学模式,开创了新中国全方位综合性大学的先河。她著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专著,以及近百篇的专业论文,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和表面物理学科的奠基人。鉴于她对科学事业的突出贡献,美、英、日、加以及我国香港的13所大学授予她荣誉博士称号,人们称她是“中国科学殿堂最美丽的女人”。




魏琳瑛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