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曾景春《汉画像石》

作者:    来源:美术学院   发布时间:2017-06-20    浏览次数:

    画像石是中国本土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样式。史前尤其是良渚文化中玉琮上的雕刻、商代时期青铜器陶范、石范西周宫室建筑遗址出土的瓦当,再到东周时期印制各种图案的模印法,其实都构成了是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深厚传统。这说明在画像石形成高潮的汉代以前,已经有一些类似画像石的不确定的或原始的形式出现或存在。而真正普遍性的用石作为艺术创作对象而成为时代尚,将石头这一材料的特性真正挖掘出来并完全发挥它的艺术表现力,是在汉代完成的。

 

    画像石是在石料上雕刻着不同内容的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椁、享祠或石阙的建筑材料,是一种有着三维空间的,刻在石质材料上的浮雕艺术。画像石的一般制作过程有起稿上石、镌刻、彩绘三个阶段。根据现有考古研究资料,汉代画像石肇始于西汉昭、宣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由于画像石产生、兴盛于汉代,故一般习惯上称为“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分布中国十余个省,其中以以山东、河南、四川、陕西榆林、江苏徐州五个省或地区密度最大数量最多。这五个重点区域的画像石除了共有的一些特点之外,还因为有各地石质的不同,艺术表现效果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画像”一词源于宋代兴起的金石学,如赵明诚的《金石录》中,屡用“画像”一词,一直沿用至今。但在汉以后宋以前,对墓室壁画或石刻,都直书“图其像”、“镌刻“等语,而不用“画像”一词。“画像”就其本意来说,是指拓面上的图像,即平面上的画,并不是指原砖石。由于中国学术界对汉代的这些原砖石的研究几百年来基本上是根据平面性的便于研究的拓片来开展的,所以长期以来,拓片就成为一种画像石衍生的艺术形式而被人们所接受。拓片拓印出来的金石味,墨透纸背的力感和石头肌理的拙重感以及朦胧、传神、写意的艺术效果对后来中国美术民族特色的形成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它奠定了中国美术以线为主、形神兼备的民族特色。

 

    画像石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它们所依托的是秦汉的丧葬观念。由于帝王权贵们对人的死亡抱着恐惧和无奈的态度,因而强烈的追求永生。它们追求的永生和其宇宙观是一脉相承的。这个宇宙观认为:宇宙分为四个阶层,最上一层是天界,即神的居所;第二层是仙界,是西王母、东王公诸仙的极乐世界;第三层是人间,既人们生活的地方;最下层是冥界,是人们所畏惧的阴间。所以我们在流传至今的画像石艺术作品里看到的是:天界里星辰璀璨,日月运行,雷鸣闪电,施尽天之威严,警示着人间善恶;而在人间则是千姿百态,细节必呈,是车辚辚,马啸啸,虎斗搏杀,百兽竞争,高楼宽院,歌舞百戏,农耕纺织,庖厨烹调,还有人间的历史,记载着皇帝夏禹,英雄烈女,他们编织着英烈豪气的壮歌。墓室就是一个宇宙的象征。一幅幅、一层层的画面,表示着宇宙的各个层面。墓主人仰望着宇宙,享受着人间的生活。汉画像石艺术来源于陵庙、陵寝和墓祠,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们的内容有一定的确定性,即具有祭祀、旌表、鉴戒、功利等特性。其中比较常见的题材大致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与墓主有关的各种活动,包括表现墓主庄园各类经济活动的农耕、放牧、狩猎、纺织、车马出行、随从属吏、谒见、幕府等、燕居、庖厨、宴饮和乐舞百戏等;第二类是宣扬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主要为忠臣孝子、节妇烈女和古代圣贤;第三类是神话故事,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奇禽异兽、日月星辰和云气等,还有被天人合一思想和谶纬之术认定的吉祥物,如神鼎、祥云等。

 

    汉画像石作品风格朴素、雄浑奔放,线条讲究疏密变化,造型追求夸张、变形,画面效果昭示出汉代人对运动与韵律的强烈向往。无论是处理大场面人物群像或是独幅画面,均能恰如其分地刻画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其艺术手法简洁概括、造型夸张、多用侧面形象,强调形象的整体动态与气势,寓精神于粗犷之中。构图多采用分割法,用云气纹的曲线及直线、斜线分割画面,或采用不同区域或格式分割,使得情节得以丰富展开。画面结构多具有一石多层和每层不限内容连续镌刻的特点。这种罗列成行的构图格式,可以直接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上找到根据。创作者经常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画像石反映出的汉代艺术尽管有些粗重笨拙,却心胸开阔、气派雄沉,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难以企及的。

 

    汉代画像石是艺术品兼商品,它们的制作就兼有艺术创作和商品制作的双重目的。这些画像石的作者,都是封建时代的工匠。它们都是按雇主和行会规定的程序操刀雕刻。口口相传的授艺方式,使得某一种艺术风格往往会延续一个时期而不改初衷,因此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在艺术上形成了统一的风格。据估计,流传至今的汉画像石作品在全国范围内数以万计,它们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科技、农业生产、宗教伦理等各个各个方面的真实内容,是当代学人们多方面研究汉代社会的宝贵资料。

 

    曾景春先生是华侨大学资深教授,195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曾任华侨大学物理系主任。曾教授主要从事物理学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物理学史简编》、《商代风俗》、《在科学的征途上》等,并在《军事历史》、《福建天文》、《福建论坛》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和曾教授交流中,觉得他有着老一辈学人全面而深厚的修养,其研究涉猎面跨越中西,并能贯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学科壁垒,实在让后学的我们钦佩之至。曾教授说文字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的兴趣所在,他为此乐而不疲,“每当找到一条新资料,每当形成一个观点,每当有了与读者共享的机会,我会感到格外高兴。”所以在退休之年,曾教授依旧笔耕不辍,自学甲骨文并有研究心得遂撰成《商代风俗》一书。近几年曾教授又专注于汉画像石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考古与文物资料,以85岁的耄耋之龄编纂而成《汉画像石》一书,该书图文并茂,一百五十幅图片资料都是老先生从浩如烟海的考古文物资料中一幅幅筛选而出。

 

    曾教授愿意将《汉画像石》一书作为资料捐赠给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使得美术学院的老师和莘莘学子们能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汉代艺术的启迪。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