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剧社成功排演经典话剧《雷雨》

作者: 黄燕燕   来源: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7-04-26    浏览次数:

 

 

 


 

 

命途多舛 爱而不得

不过情深缘浅

悲欢离合 造化弄人

恩怨情仇何时了

 

 

这里 有人性的挣扎与呼号

这里 有宿命的残忍与无奈

他们 不过是凡尘俗世的普通情感

没有三生三世的桃花之缘

他们有的就是这一生,也就只演这一场

渴望执一人白首

免去四处流离 免去无枝可依

但却往往事与愿违



 

        4月23日晚,华侨大学学生艺术团花朝剧社的演员们在厦门校区王源兴国际会议中心204报告厅上演了一场年度大戏《雷雨》。这场筹备了半年的话剧吸引了众多师生前往观看,现场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演员们沉浸在《雷雨》的表演之中,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诠释地淋漓尽致,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


       《雷雨》,是二十三岁曹禺的天才创造,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展示了一幕人生的大悲剧。《雷雨》被称作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传世之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可称为“不落的太阳”。


 

 

        《雷雨》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两个家庭,八个人物,由于周朴园在三十年前和鲁侍萍的一段感情而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中又夹杂着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演绎出了一台悲剧。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在二十四小时内得到了爆发,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作者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曹禺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整部剧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观看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久久未息。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