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世界歌剧舞台的“东方玫瑰骑士”

作者: 孙嘉艺 江南客 钢子 文/图   来源:《中华英才》2016年第16期   发布时间:2016-09-05    浏览次数:

    

    30多年前,瑞典歌剧团在中国首都的北京天桥剧场演出,一个青年女学生被一幅“女扮男妆,手持玫瑰”的黑白剧照深深吸引,她的老师告诉她,那就是《玫瑰骑士》,是女中音最高境界的歌剧。这个学生就是当今世界歌剧舞台著名的“东方玫瑰骑士”梁宁,当时她就想:“有一天,我也要演唱这个角色”!


 

缘 起

 

    2015年4月9日至4月12日,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次上演德国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作于1911年),旅美华人女中音歌唱家梁宁出演了该剧第一主角——女扮男妆的年轻贵族奥克塔维安。

 

 

 

梁宁与《玫瑰骑士》国家大剧院版主要演员

 

   《玫瑰骑士》以优美动人的音乐和精巧严谨的结构闻名于世,由于女中音反串男主角的限制,加之晚期浪漫派作品在演唱和音乐,特别是节奏、和声、风格等多方面较难把握,使得它自诞生100多年来,始终是歌剧这顶音乐王冠上的宝石。

 

    梁宁本次能出演主角,具有双重意义。一来早在1992年和1994年,梁宁就分别在德国汉堡国家歌剧院和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作为第一主角演出《玫瑰骑士》,特别是由克里斯蒂安·蒂勒曼任指挥,基里泰.卡纳娃为其配戏的德国首演,受到欧美歌剧界高度关注,多国现场直播演出实况,收听率几近火爆,梁宁频频谢幕,演出大获成功的同时,她的歌剧生涯也直线上升。此后,她主演的《玫瑰骑士》遍布欧美舞台,她本人亦被声乐界誉为“东方的玫瑰骑士”。

 

    多年后的今天,这位以中国人的身份,在欧洲本土成功扮演奥地利宫廷小伯爵的“玫瑰骑士”,回到自己的祖国,将以她久经历练的艺术涵养、完备丰富的歌唱技巧、地道规范的语言习惯、扎实逼真的舞台表演,再现理查·斯特劳斯笔下“玫瑰骑士”的迷人风采,可谓是当之无愧。二来此次的《玫瑰骑士》,是中国面向世界歌剧舞台的首演,第一主角由中国歌唱家梁宁担任,不仅展现出中国声乐的世界级水平,同时印证了历史的必然。

 

    纵观梁宁的艺术生涯,从1989年5月参加完朱莉亚音乐学院的毕业考试,就前往伦敦开始她人生第一份正式的国际演出合同,应邀出演《卡门》女主角后,继续登上德国汉堡、柏林,奥地利维也纳,意大利米兰,芬兰赫尔辛基,美国纽约以及法国、英国、希腊、荷兰、以色列、挪威、加拿大等地的世界顶级音乐殿堂,演出了大约50多部从文艺复兴早期到现代印象派的歌剧作品。

 

    许多享誉世界乐坛的指挥家,例如朱赛佩·西诺波利、加里·贝蒂尼、里卡多·穆蒂、科林·戴维斯爵士、彼德·施赖埃尔、克里斯蒂安·蒂勒曼指挥、伊利亚胡·英巴尔、盖尔德·阿尔布莱希特和詹姆斯·康伦等都和梁宁合作过。她以卓越的表现和演唱才能,塑造了诸多不同风格的重要角色:包括奥克塔维安、凯鲁比诺、罗西娜、卡门、伊达曼特、铃木、罗密欧、萨洛蒂、多拉贝拉、塞斯托、安杰里娜、乔瓦娜、灰姑娘、梅斯卡俐娜等。因她登台的许多歌剧院和扮演的角色在华人中都绝无仅有,从而奠定了她在国际歌剧舞台的地位,最终使她成为极具影响力的华人女中音歌唱家。

 

    说到梁宁,不得不提及沈湘教授和夫人李晋玮,他们师徒以及同门学生,共同构筑了中国20世纪声乐教育史的半壁江山。沈湘教授通晓英、意、法、俄、德等多国语言,以广博的知识修养和声乐造诣,形成比较纯正的“belcanto”教学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沈湘和李晋玮两位教授共同培养出一批顶尖声乐人才,男女高低5个声部的学生频繁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轰动于世。“沈湘现象”被公认为世界音乐界奇迹;“中国具有世界一流的声乐教授,具有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这一说法不胫而走;帕瓦罗蒂也称他“是伟大的人”。得奖的年轻学子们,或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或成为国内“belcanto”唱法的中流砥柱,梁宁就是这批人才中的佼佼者。

 

    她手里的《玫瑰骑士》总谱中,珍藏着两件宝贝,一件是1993年10月9日德国汉堡国家歌剧院的节目单,上面写道:“梁宁今晚演出的《玫瑰骑士》,是纪念他的老师——沈湘教授,这位教授几天前在北京去世”;另一件是她关于《玫瑰骑士》的学习笔记,上面记载了沈湘和李晋玮老师的字字珠玑。据梁宁回忆,沈湘老师1993年10月4日去世,三天后,她从荷兰赶回北京,但因10月9日公演《玫瑰骑士》,所以只停留一天,就飞回汉堡。演出结束谢幕时,全场沸腾,掌声经久不息,她却含泪对着天空默念:“老师,您听到了吗?这掌声是献给您的!”当时的感觉历历在目,老师所讲的音乐细节,全部记在谱子上,同时也被镶嵌在她的心里。

 

 

往 昔

 

    梁宁认为,一个从事歌唱的人,如果能够遇上好老师、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成功一半。她说她的音乐之路非常幸运,首先是她遇上所有的好老师,不仅传授真知,还能指明方向。

 

    冲凉房里的歌手

 

    梁宁少年时代经常由于唱不上去高音而烦恼,因为太喜欢,只好低低地唱,那时就被称为“冲凉房里的歌手”。后来求教于广州乐团的谢芷琳和夏秋燕夫妇,这两位老师都是上世纪5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们使梁宁正确认识到一些声乐艺术的常识,包括引导她学习孔空练习曲,确定她是女中音声部。在他们的努力下,梁宁不久便由“冲凉房里的歌手”变成正式登台的独唱演员。这期间,梁宁一直很用功,希望多学东西,但因为年龄小,所知有限,方向不明。

 

 

梁宁与黄英成功上演的百年经典《玫瑰骑士》

 

    从广州到北京,随沈湘教授夫妇学习一段时间后,被告知,如果以后要演唱歌剧,就必须学习更好的声乐技巧。梁宁回顾,那时自己是用大真声歌唱,几乎没有声乐技巧,所以到稍高一些的音域时,就唱不上去。学习技巧的过程很艰难,新方法未掌握,旧方法未完全摒弃。沈湘夫妇到四川歌舞团讲学,为不中断学习,梁宁追随而去,当她看到李晋玮老师在火车上给学姐卓珍上课时,心中那份渴求学习的热望难以言表,而李老师当年的严谨治学和端庄教态,让涉世未深的她敬畏崇拜又不知所措,学姐那时已经在唱较难的意大利歌曲,而她还未入门。但她深知,不怕慢,就怕停。

 

    在成都期间,沈湘老师有时会把大师课最后的一些时间留给梁宁,但她一张嘴,几乎所有的人都走了,因为当时她的声乐水平实在太浅,声音打架,没声没气,许多朋友说她唱得不如过去,方法肯定不对。但她相信辩证法,父亲曾经告诉她,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都会从没有能力到有能力,从量变到质变!她还牢记李晋玮老师的话:“学习要动脑子,光练声音是不行的。”李老师举例,歌唱家玛丽亚·卡拉斯一天能在钢琴前工作8个小时,但她不是唱,只做案头工作,思考琢磨。

 

    梁宁从那时至今养成了一个学习习惯,就是花很多时间做案头准备工作。从四川回到北京,已是盛夏,有一天,梁宁在练习《卡门》里的“赛吉迪亚舞曲”时,突然很轻松顺利地用混声唱出全曲最后一个高音,这个没有真假声打架的声音,是她人生第一次获得,她说那一刻的感受,永远不会忘记,并且立刻乘公交车去中央歌剧舞剧院门口,等着唱给李老师听。梁宁说,她此后的声音就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产生了飞跃!

 

    歌剧是综合艺术,梁宁很早就知道这一点。还未正式就读中央音乐学院之前,除了上声乐课,她还有幸得到赵方幸和黄飞立两位教授的指导。每到周末,她会和几个小伙伴在黄飞立老师家过一天,视唱练耳课、美味的午饭、交响乐欣赏,轮番上阵。《彼得与狼》是梁宁接触交响乐的开始,那时听贝多芬总想睡觉,黄老师就告诉他们,音乐可以表现水声、鸟声、战斗,他们就这样从贝多芬第一交响曲听到第九交响曲。

 

    梁宁借住在北京的姑姑家,由于每天学习量大,从学校到家,累得倒头就睡,但是特别愉快,她说:“那时候,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学有所成,就感觉自己要像块海棉,天天不停地吸纳新知!”父亲出差到北京,顺便来看她,印象里就是她在学这个学那个,一直忙到晚上才能见面。梁宁还回忆到,那段时间里,在沈湘老师家,经常都会来很多老师的朋友和老学生,大家坐在一个小弹簧床上聊音乐、聊艺术、聊人生,这些都成为梁宁艺术生涯的必须营养。那时她随李晋玮老师学习声乐技巧和舞台表演,随沈湘老师学习语言发音、作品风格、曲目积累,两位老师都治学严谨、要求严格。梁宁回忆到,为了巩固她的演唱技巧,李老师还经常在演出前帮助她练声,演唱中间,甚至会在侧台打哑语提示,结束后,还会提出哪些地方没有演唱到位,梁宁就感觉老师的耳朵永远在听着自己,永远有一种压力,但是没有不自信,反而知道自己还要努力再努力。

 

    一个人一生有很多老师,但有的老师是刻骨铭心的。梁宁说沈湘夫妇是她永远忘不掉的老师。梁宁的这一段学习经历,真实地记录和见证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全国上下追求真知、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态;这段音乐教育案例,正是当时中国整体文化教育的缩影,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

 

    1983年,梁宁初次来到世界一流的伦敦科文特皇家歌剧院,这是她人生第一次看歌剧实况演出,这一经历她视野大开。她认为,一个国家封闭之时,会令很多人失去机会,但她是幸运的一代,有机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而她所有的获奖,都是幸运之神的眷顾!

 

    国际比赛的众拔头筹

 

    中央音乐学院自古以来人才济济,与梁宁同期的同学,后来也都蜚声海内外,她在歌剧界所获的国际声誉,与勤奋努力直接相关。当时的103教室是沈湘老师的琴房,空余时间,几乎都被梁宁所利用,那里曾留有她日复一日练习“legato”的身影。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时间,她积累的曲目占同学之最。

 

 

梁宁和凯特琳·胡勒库在《玫瑰骑士》国家大剧院版中,共同出演“奥克塔文”(右一为著名歌唱家黄英)

 

    1983年,英国BBC广播电台在北京听到她演唱的《费加罗婚礼》歌剧后,赞叹不已,邀请她免费去伦敦参加第七届本森·赫杰斯国际声乐比赛,她获第三名,这使得欧洲观众开始注意到中国艺术家。同年年底,梁宁又开始准备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首届米里亚姆·海林国际声乐比赛,而这种高难度的比赛要求选手除了演唱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作品以外,还要有20分钟的艺术歌曲和芬兰语歌曲,要求选手至少运用3种以上语言。梁宁每天的生活就是背谱子过曲目,练习“legato”,练习用心去唱,其中一首西贝柳斯作品,硬是把沈老师感动哭了!1984年8月,梁宁不负众望,获得该赛女声组第一名,在西方国家,奖金的数额决定了比赛的规格,她获得1万美金。赫尔辛基新闻这样报道:“梁宁是评委、听众和专家们的共同宠儿”;还有评委大发感叹:“中国封闭了这么多年,结果还有这么好的艺术家!”梁宁说,“因为我们有一流的老师!”

 

    比赛归来,她曾在国内以及欧洲各处举办多场独唱音乐会,目的是巩固演唱能力,积累曲目,使舞台经验更成熟。不久,她又于1985年5月在美国费城举行的卢恰诺·帕瓦罗蒂国际声乐比赛中,再获大奖。同年,梁宁还收获了“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中国年度十大新闻人物”等殊荣,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她和沈湘以及李晋玮教授共同成为美声唱法的标识,鲜为人知,特别是被那些热爱古典音乐的知识分子所熟知。

 

    几次出国比赛的经历,为梁宁了解西方音乐文化打开一扇窗,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开足了视野。她因此意识到还有更多东西需要学习,她并不羡慕国外的物质生活,却被西方古典音乐的浓厚氛围深深吸引。当她被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科劳斯伯爵邀请去看《少年维特的烦恼》时,她意识到自己对西方文化所知甚浅;当她在美国与沈湘老师见到阔别祖国多年的马思聪先生时,她感受到了艺术家于岁月沉淀后的沧桑厚重。点滴见闻都影响着她的思绪,她毅然决定放弃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再学资格,前往美国留学。吴祖强院长问及原因,她的回答是,要想学好一门艺术,必须要去到这门艺术的发源地。虽然梁宁当年在中国声乐界是不可企及的传奇,令多数人羡慕感慨,但她如果满足现状,可能世界歌剧舞台上,就缺少一位《玫瑰骑士》的最佳诠释者。

 

    1986年1月,梁宁获美国印地安娜大学全额奖学金,她先在加利福尼亚的斯坦福大学学习英语,后改报朱莉亚音乐学院,被顺利录取,并再次获得奖学金。转考学校也是经过一番思量的,梁宁意识到,纽约是全球文化中心,而纽约的朱莉亚音乐学院曾为世界培养出众多优秀音乐家,它地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和林肯艺术中心附近,在那里不仅可以接受全世界最好的音乐教育,还可以观摩到大量的顶尖艺术活动,特别是歌剧界泰斗玛丽亚·卡拉斯也曾在朱莉亚音乐学院举办过大师班。在西方,通常情况下,得奖没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它们只代表经验和曲目的成熟;于是梁宁本着“一切从零开始”的心态,把自己当做一块更厚的海绵,最大化地吸纳更多养分。

 

    朱莉亚音乐学院有着严格的校训,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毕业,校长的入学语录铭刻在梁宁心上,“任何一个从这里毕业的学生,都不能辜负朱莉亚音乐学院的名字”。不用母语,纽约的学习变得更艰难。学校功课很多,经常要和各个专业不同年纪的同学一起上课,大家水平高低不平,压力剧增,她在那里学到包括语言发音、歌唱技巧、音乐修养在内的一切。与此同时,还利用打三份工的工资(在图书馆补书、做舞台监督、在教堂里唱歌),支付一周两次的艺术指导费用,这是给自己加压,但这些付出都使她的音乐基础更扎实,日后与乐队合作更轻松自如。她争分夺秒,高效学习,很多书面作业都在回家的地铁途中完成。1988年起,梁宁先后在洛杉矶举行的罗伦·萨切里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头奖;纽约的音乐家呈现比赛中获第一名,还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声乐比赛和纽约的罗萨·庞赛尔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1989年,梁宁在即将获得朱莉亚音乐学院硕士文凭之际,就首次正式登上国际歌剧舞台,在英国出演了《卡门》女主角,以此展开她的职业生涯。

 

    梁宁常谦虚地说,因为幸运之神的眷顾,才会每次都得奖。饱尝中西文化之不同,在国际乐坛工作多年后,她发自内心地肯定,沈湘和李晋玮教授传授的美声唱法和音乐修养不容置疑,也因此,她现在还向李晋玮教授学习求教。梁宁认为,老师的方法具有极强的科学性,也只有具备了科学性的歌唱技巧,才具备完整表达作品的能力,她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科学的歌唱技巧能够让歌者完成有难度的作品,尤其是戏剧性作品,特别是歌剧作品,梁宁认为是沈湘夫妇二人传授的方法,成就了她日后的业绩。

 

    沈湘教授临终卧床时,听着她在芬兰音乐会上演唱舒曼作品的实况录音,轻声道:“梁宁唱得还真是好!”当李晋玮老师告诉她这一幕时,梁宁落泪了。记忆中,这几乎是她唯一一次获得老师的夸奖,也是最后一次。对梁宁来说,这样的夸赞,似乎比她所获国际大奖的分量更重!老师出众的才学令她终生膜拜,严谨的治学使她在歌剧道路上阔步前进!

 

    梁宁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又是女中音,走向国际歌剧舞台难上加难。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并不代表演唱家的未来命运将是一片坦途,曾经的辉煌只是经历,关键看此刻唱得如何!

 

    国际舞台的艺术体悟

 

    梁宁强调,演唱是一种实战。她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读书期间,不断地参加许多比赛,获奖使她同时得到经济的支撑和经济人的关注。她把奖金用做去欧洲试唱的路费,硕士毕业后就直奔德国,紧接着她的演出足迹开始遍布世界各地,包括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汉堡国家歌剧院,慕尼黑、柏林、斯图加特、德累斯顿、法兰克福以及华盛顿、费城、伦敦、卡地夫、巴黎、马赛、图卢兹、博洛尼亚、巴赛罗那、毕尔巴鄂、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多伦多、雅典、挪威和以色列等地的歌剧院。

 

 

梁宁在《玫瑰骑士》新闻发布会上

 

    另外,她也是多国音乐节上的宠儿,在奥地利维也纳音乐节、布里根兹音乐节、德国施雷斯威格·霍尔施坦音乐节、路德维希斯堡音乐节、巴德·基辛根音乐节、芬兰萨文林纳音乐节、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等欧美许多城市的音乐节上,演出艺术歌曲、交响乐、古典歌剧曲目;梁宁演唱过马勒的所有声乐作品,作为中国人,她的演绎已经得到德国音乐界的高度肯定,可以称得上是“马勒专家”;此外,她录制的唱片也在全世界发行。像她这样演唱曲目之多、剧目之广的女中音歌唱家,为数不多。梁宁对语言、音乐、作品的到位诠释,使她获得国际歌剧艺术界一致好评。

 

    意大利是歌剧的发源地,米兰斯卡拉歌剧院是世界歌剧舞台的圣地,哪一位歌唱家能在这里演出,就必然会奠定其艺术高度。梁宁是第一位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出歌剧的中国人,她曾在这里首演了《蝴蝶夫人》和《伊多梅纽》。《伊多梅纽》是莫扎特用意大利文写的歌剧,里面宣叙调之多,对于中国人来讲,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虽然所有的音乐和语言早已烂熟于心,但在排练之时,梁宁仍旧坚持每天早上4点起床,练习意大利文的宣叙调,因为除她以外的全部演员都是意大利人,而当时又是由世界著名指挥家里卡多·穆蒂执棒,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意大利的世界歌剧圣殿里出演这部歌剧的主角,压力超乎想像。梁宁常说,台下百分之二百,台上才有可能百分之百,她要求自己必须精益求精。回顾这段辉煌经历,梁宁说她没有愉悦感,只有压力!因为这部歌剧实在太难!但是,梁宁的歌剧生涯却就此进入黄金时期。

 

    梁宁说,人的一生艰难、漫长又充满矛盾,她不愿回头看。她认为唱完的那一刻,虽然很兴奋,但马上就成为过去;到达顶峰的那一刻很平常,积蓄的过程却很艰苦;只有第二天继续向前,才能不断进步。她深深知道,要在全世界那么多歌剧院唱主角,除了外文好,还要保持高水平的歌唱技巧,只有胜人一筹,才可能不断地在不同歌剧里担任主角!只有努力和真功夫,才被认可,才能成功。她将父亲的叮嘱视为真谛:“不经一番风霜苦,难见寒梅吐清香!”

 

    梁宁认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无法混合在一起,如同把优质葡萄酒和优质啤酒混合,味道必然不纯。她特别强调一点,人们往往误会为:“belcanto”这种方法只能用来演唱意大利歌剧,用它演唱中国歌曲还是意大利味道。其实这种看法是理解和运用上的错误。意大利的发声方法很科学,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歌者达到音乐所要表现的境界。如果一个人想唱好歌剧,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将无法完成好。其实科学地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歌者唱好中国艺术歌曲和各地方言歌曲,甚至可以唱出民歌中润腔,这些并不矛盾,只是很少有人去琢磨。“怎样将‘belcanto’这种方法用好?”京剧大师程砚秋早在考察欧洲戏剧后,就关注到这一问题。梁宁说她用“belcanto”同样可以唱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歌“我的祖国”,健康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她面对作品时,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中西方文化不能混合的原因是,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人种不同,如果把西洋歌剧和中国歌曲唱成同样风格,就失去它们独有的艺术魅力。意大利的发声方法完全可以唱中国民歌,只是与唱西方歌剧在技巧运用上有所不同,最简单一点就是,气息量和腔体大小的用法不同。时代在发展,中国作品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更需要有全面的声音技巧。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都各有区别,意大利语的“元音纯正、辅音少”,比较于“法语鼻音多、德语辅音多”的特点而言,意大利语更易于演唱。每位歌者的发音腔体都不同,自身呈现语言的感觉和别人听到的感觉也不一样;所幸人的肌肉都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同时又受先天制约,这就是声乐的难处。因此初学声乐时,就要形成良好的肌肉记忆(MUSCLE MEMORY),并且掌握不同音区所需腔体的比例,从而为今后的演唱技巧和正确的外文发音,打下坚实的基础。

 

    梁宁感慨于中国在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国家更重视文化艺术市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大剧院,世界著名艺术家及优秀团体都渴望来中国表演,年轻人有很多观摩和登台演出的机会。但她认为万事离不开自然规律,就如同撒种、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一样,艺术没有捷径。一天练习数小时与10分钟的结果不同,一切需要时间的沉淀。艺术家在更多时候,要耐住寂寞,面对一台钢琴和一本乐谱,忍受并享受这份孤独。乐谱和钢琴不会回答任何问题,歌者只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反复练习,才能找到音乐答案!而时间就像肥料,多施才有丰收!

 

    梁宁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但其实永远没有成功,因为下一次又是新的开始。她这一生永远是从零开始,从广州到北京学习声乐、从北京到美国攻读硕士、从美国到欧洲开始职业生涯、从欧洲回到中国教育教学,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

 

 

转 型

 

    回到中国,梁宁分别在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任声乐教授,先后培养出一些优秀学生,他们或者海外留学、或者国内从教、或者在专业团体从事表演,都纷纷走上职业音乐道路。

 

 

 

梁宁在她担任院长的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大楼前

 

 

    梁宁认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责任心、专业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她欣喜于现在的生活条件比她当年上学时优越得多,她读书时,只有在老师家才能听到很多唱片,她鼓励年轻人应该珍惜最宝贵的财富—时间,利用好,就能学有所成!

 

    梁宁喜欢挑战,2012年起,她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其中包括“开放宏观经济学、国际财会、统计学、管理学基础”等等一些令她始料未及的课程。对于歌唱,她已达到她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中国人,在全世界唱了那么多部歌剧,唱了那么多年,她希望能在另外一个领域,尝试超越自己。2014年6月,梁宁在北京大学完成了第二个硕士学位,这与她长期从事的歌剧事业,天壤之别;她所攻读的专业,排在全世界EMBA前20名,这里训练了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她分析问题的敏锐眼光,使她吸取到新的养分。随后,她就任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又是一切从零开始!

 

    华侨大学是中国仅有的两所国立华侨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大学。创办于1960年,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中国华侨、港澳台学生及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音乐舞蹈学院是全国第一所以培养海外艺术教育人才为主的学院。

 

    虽然从歌唱家转型到做院长是一个新起点,但谈到目前的工作,梁宁神采奕奕地说,音乐舞蹈学校起步虽晚,却肩负着国家向海外培养人才的重任,很多老师都是归国人员,世界各地的许多学生都在这里读书,带来一种新气象,有很大发展空间。她说她在中央音乐学院和朱莉亚音乐学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她在国际舞台上应运自如,而所有的基础又都是在中央音乐学院打下的!她终身感谢人品优良的沈湘和李晋玮老师,坚信他们是艺术和心灵的大师!她遗憾恩师早逝,觉得还有太多东西想和他学。因此,她认为自己有义务为中国任何一所学校培养人才,她将尽其所有地发挥能量,把多年的舞台经验、演出曲目、一大批国际音乐友人等大量资源,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献给学院和下一代。她常说,是祖国培养了她。

 

    梁宁的艺术人生由梦想编织而成,她认为人一定要有梦,先有梦,然后去追求梦!曾经有位美国著名歌唱家,在中央音乐学院听了梁宁演唱后说:“你有小花腔,也许有一天可以唱歌剧《灰姑娘》!”于是梁宁就梦想着自己以后要唱这部歌剧。1983年,瑞典歌剧团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沈老师指着《玫瑰骑士》的剧照告诉梁宁,这是女中音最高境界的歌剧。她一边看着演员手里的玫瑰,一边梦想:“有一天,我也要成为这个玫瑰骑士”!不管梦想是否能实现,她都一直朝着梦想,努力再努力!最终,梁宁真的在世界歌剧舞台上,演出了《灰姑娘》和《玫瑰骑士》。

 

    她自己说:“上帝很关照我,几乎所有的梦,都实现了!”因此她常怀感恩之心,感谢那些帮助她实现梦想的老师、亲人、朋友。接下来就是沉淀,前天、昨天、今天、明天,都会在沉淀中生发新机。前不久,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的《玫瑰骑士》,梁宁这位传说中的东方玫瑰骑士,带着她的音乐传奇,再圆了她的中国梦!

 

    (原载于《中华英才》2016.08.16 第16期)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