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承志”中华文化大观园暨学生社团精品活动月开幕

作者: 王畅 陈首丞 汪月 潘聪颖 段卿帆   来源: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8-05-08    浏览次数:

5月5日,适逢立夏节气。当晚,华园大道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许多华园师生以及市民、游客在七彩缤纷的花灯、古色古香的一排排“店面”间流连忘返。华侨大学“承志”中华文化大观园暨学生社团精品活动月正在热闹进行。


开幕式上,廿四节令鼓铿锵有力的鼓声奏响了活动的序幕,嘉宾在全体同学的倒数声中,共同盖下本次活动的启动印章,宣告活动正式启动。


“莲,谐音‘联’,寓意华大境内外学子携手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清香雅韵萦绕校园,树立当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心。”启动印章的设计人,工商管理学院2015级学生谢霖锋、法学院2017级学生周鸿星介绍道。


舞台上,校园十佳歌手演唱的《墨梅》,把传统文化的君子之范唱进了同学们的心间。武术表演的霍霍拳风、刀枪棍棒,让观众大饱眼福;汉服、古筝、茶艺表演则氤氲着文化雅韵。来自澳门的体育学院2016级学生陈伟杰在演出中身着汉代丞相服,他说:“能用这样的活动方式把汉服推介给大众,很开心!”


而掀起高潮的,则是那只在舞台上撒娇、翻滚的机灵小猴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文荣手持悬丝,操控小猴子上下翻滚、活灵活现,引得现场阵阵掌声。林老说:“在闽南一带,老百姓叫演木偶戏都叫演‘嘉礼’。‘嘉礼’与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老、病、死,‘嘉礼’无一缺席。”


除开幕式表演,现场还有内容丰富的文化大观园及社团展示活动,涵盖了传统汉服、“妆糕人”、中医药草、茶艺、木偶雕刻等多彩多姿的传统文化内容。


“红袖添香夜读书”,古代文人独爱一抹香,永春香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贵清让同学们体验了这一门独特的艺术与文化。她介绍道:“用香历史是从汉朝开始,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香也谓永春一道特色。永春有三百多年的制香历史,当时是阿拉伯人胡氏一族传过来的制香工艺跟香料。”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是江加走在清朝光绪年间创立的一套木偶头雕刻技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时,周恩来总理曾将一个江加走木偶头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2006年,这项技艺被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东林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正在向被钟馗、闽南老人等木偶头像吸引而来的同学们介绍木偶雕刻工艺。


此外,秋中湖边、华园大道以及金川活动中心等地,猜灯谜、投壶、泡茶、剪纸、书法、雕刻、画脸谱等38个文化体验互动的小“门店”前欢声笑语、人声鼎沸。同学们有的手拿数张灯谜,绞尽脑汁;有的细致认真地在纸伞、面具上作画;更多的是好奇地在各处张望,了解各式各样的传统技艺。


“临近毕业,能在游园会这个活动中亲手为自己画上一盏灯笼,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工学院2014级学生张晨表示,每个体验活动有单独的隔间,同学们不再一拥而上,她认为今年的大观园活动很有秩序,也十分有趣。


外国语学院2016级学生王浩东怀里抱着奖品,神情中透着丝丝得意,“用手机查答案失去了猜灯谜的意义,我喜欢跟大家在一起思考、一起猜”。


本次“承志”中华文化大观园暨学生社团精品活动月由校学生处主办,校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学生易班工作站承办,泉州市学生联合会为合作单位。据介绍,华侨大学“承志”中华文化系列活动共有三期,从4月到6月间在校园内举办,活动旨在为华大学子构建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通过“走出来”的大型户外文化展示,结合“请进来”的大师进校教学展示,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多地接触到传统文化,感受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提线木偶表演



武术表演



传统汉服展示



猜灯谜



体验“妆糕人”



现场体验画脸谱



与花灯合影



活动现场


图:记者 刘沛 学生记者 关海洋)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