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鸣】市歌、厂歌、校歌,首先应是艺术品

作者: 李辉   来源:音乐周报   发布时间:2018-11-12    浏览次数:

       读罢吴洪彬撰写的《城市征歌别落入罗列城市元素俗套》一文,颇有同感,引发思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于是,一座城市、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所学校、一个团队,便希望自己鲜明的文化标识能够彰显,或是塑造公众形象,或是凝聚属下人心。因此,用一首歌曲来实现这一愿景,成为一个普遍的手段,也成为一种时髦。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姑且把市歌、厂歌、校歌等统称为专属性歌曲。


       从历史上看,我们的专属性歌曲最初主要在行业或学校中流行。行业类作品诸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我爱祖国的蓝天》(空军)、《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海军)、《勘探队员之歌》(地质)、《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等,大学校歌如:《燕园情》(北大)、《山高水长》(中大)、《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中传)等。由于诸多原因,部队的专属性歌曲无论从影响力还是流传度来讲,不仅在军队深受欢迎,也在全社会广为传唱,而其他行业的专属性歌曲,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曾为业内和百姓所熟知。相比于行业的专属性歌曲,大学校歌则相对小众,流传面主要局限于校内师生,像中国传媒大学校歌《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能飞出校园流传的情况则属凤毛麟角。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与以上两类作品相比,一些城市的专属性歌曲的境遇已悄然改变:《太阳岛上》(哈尔滨)、《太湖美》(无锡)、《鼓浪屿之波》(厦门)等作品,脍炙人口,广为传唱,不仅赢得市民的普遍认同和喜爱,更塑造了鲜明的城市形象。这些专属性歌曲所取得的成功,激发了我们对于当下专属性歌曲的思考。


       一是通过征歌成功的案例似乎仍然难觅踪影。这里所说的成功可能带有片面性,主要指普遍认同度、社会的较高知名度。专属性歌曲以征歌的方式进行创作,实际上就是在做“命题作文”的考试。既然是考试,必然有个评分问题。因此,在征歌活动中一等奖空缺(类似于没有满分者),或是本地作者瓜分奖项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相比于“有感而发”的作品,“命题作文”本来就是艺术创作的难点之一,更何况这命题还必须受限于某种专属性质,作品尚未诞生,外界已经对其作了许许多多的框定。我们不是说征歌出不了好作品,而是说通过这样的方式出好作品难度比较大。有趣的是,像中山大学的《山高水长》本不为校歌而作,但由于广大师生和校友对其厚爱有加,便成为他们的第二校歌。


       二是追求专属性的大而全的俗套。正如吴洪彬文中所言“过分追求大视野”,总要把专属性下的大量元素堆砌到作品中,曲调方面也比较排斥年轻人偏爱的流行音乐,一味注重“高大全”。这类作品不在少数,从歌词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把专属性之内的风光、历史、特产、特色等地标性元素写进歌中;第二,把主持方寄予属下的精神融进歌词。从音乐形式看,传统曲式的合唱作品居多。反观一些作品,《我爱祖国的蓝天》充满了空军将士的豪情壮志,行业特点突出,旋律昂扬奋进,成为空军战士的专属歌曲实至名归;《太阳岛上》描绘了一幅清新浪漫的生活画面,虽然表现的仅仅是青年人生活的一个点,但因其抒情明快的音符与融入流行元素的表现方式,寄托了年轻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很快便流传全国。把它确定为哈尔滨市歌,看似作品小了,但有谁否认其作为市歌的品牌效应和宣传效果呢?


       三是专属性歌曲的生命力仍源自艺术规律。艺术创作最有效的途径是深入生活,最重要的手段是提炼生活,最显著的目标是高于生活。专属性歌曲它首先是一个艺术产品,必然要遵循艺术创作规律,用鲜活的艺术手法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即使是高大全的颂歌、赞歌、励志歌,其魅力亦源于艺术性与群众性的有机统一。如《鼓浪屿之波》,它本不是专为厦门而作,之所以深得厦门市民的厚爱而成为市歌,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此曲早已在全国流传,曲名中的鼓浪屿又是厦门人的骄傲,尽管作品主题是海峡两岸同胞情谊,但优美动听的旋律和充满遐想的曲名,已经足以让厦门人动情,何必苛求它“高大全”呢?因此,成为市歌也就顺理成章。


       四是专属性歌曲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前面所说的俗套其实是因为人们没有冲破固有的藩篱,原有“追求大视野”的形式本不失为一种表现形式,但一味使用就失去艺术品的感染力。我国音乐文学界泰斗乔羽为创作华侨大学校歌《一方沃土》,专程到学校体验生活。他不负华大人的期望,以寥寥数语,为师生写下了一部“平实而不落俗色,质朴而尽生雅韵”的校歌。通篇作品没有提到校名或与其相关的词语,没有落入一般专属性歌曲的俗套,却又从中闻到四海风情,领略青春朝气,透视学子风采,传递办学理念。又如作曲家谷建芬为泉州市谱曲的市歌《蓝蓝泉州湾》,没有直接体现泉州文化中“爱拼才会赢”特质的雄壮音符,却有着海涛阵阵的蔚蓝色彩,加之适宜独唱、重唱、合唱等表现形式,同样受到了市民的喜爱。可见,吴洪彬所述“以小见大”同样是专属性歌曲创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专属性歌曲是一座城市、一个团体的文化标识,但是,它不是必需品,而首先是艺术品。只有当艺术与专有属性的某个点、某些点或全部相契合的时候,由此而诞生的专属性歌曲,才有可能成为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