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手捧国土,心向所属》——“承志文艺奖”2022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获奖作品

作者: 华文学院2020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左栀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9-26    浏览次数:

《手捧国土,心向所属》(散文)


左栀


本文系“承志文艺奖”2022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获奖作品


我彳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老人们说它曾是龙的脊梁。

一步、两步,低垂着头,拖沓的脚步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我凝望着这片棕黄的土地,在乌黑眼睛的倒影下,这片土地竟是如此的黄,纯粹而彻底,没有杂质,没有瑕疵,焉然似一位素面朝天的女人,又像母亲的面孔,细小的裂缝划出千年岁月的皱纹,深沉凝重又让人敬畏,让人依恋。

我慢慢地跪下,贪婪的手抚遍每一寸土地。刹那间我仿佛触及到了她微张的唇,一遍遍呼唤我的名字。我在她怀中侧躺、蜷缩、毫无保留,姿势宛如熟睡在羊水里尚未出生的胎儿,温润的泥土浸染着我的赤身裸体,肌肤的颜色同周围的土壤融为一起,在它的包裹下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微风过处,泥土的芬芳攀上抽动的鼻息,萦绕着我的神经:丽江花海的馥郁,舟山海风的咸腥,阿克苏瓜果的香甜,呼伦贝尔草原的清新,喜马拉雅山巅的激爽……来自四面八方的气息灌进我张弛的肺,带来强烈的刺激。我恍惚间听到了土地的低语——那来自每一颗尘粒——摇篮曲般轻柔的、甜美的吟唱,随后在电光火石间轰然炸开:胚芽的破土、螟虫的聒噪、长白山初雪消融的释意;新土的翻耕的细响,汗水滴落的叹息,镰刀割下的沉甸;以及陕北的唢呐,伊犁的手鼓,苏州园林绕梁不绝的昆曲,黄土高原震耳欲聋的秦腔,澧水河上船夫抡桨的江河号子,象鼻山下浣女劳作的山歌调子;我听到了巨灵劈山之威,禹神破川之势,千万铁骑席卷黄沙咆哮而至,百越之君俯首系颈长呼万岁,文人墨客谈天论地泣血陈词,异国使臣纷沓而至叹咏长歌,乃至炮弹的崩裂、火车的呼啸、飞机的轰鸣、人海的沸腾,无数高楼拔地而起的磅礴恢弘……我屏住呼吸,仔细地听着,听着,手指化为盘虬卧龙的根须无尽疯长、延伸,狠狠地扎入这片土地,试图探寻这些声波深处,那来自地表内至深至底的声音——当年一位名为端木蕻良的男人的誓言的声音。是的,我能感知到,在这片深厚土壤覆盖下翻腾的洪流,那来自亘古地层的红熟浆液,与我的血液交融,和我的脉搏张弛,同我全身的每一处脏器共振、膨胀、迸发、喷薄,最终化为东方地平线上新生的绯红黎明。

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是这片土地的孩子,这注定我与她有着不可割舍的羁绊,我的梦也注定伴随这一捧国土,始于斯,逝于斯。

(一)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老爷子,刚吃完饭,又上哪去啊?”

“后山菜园的土又要翻翻了,入秋等我把豌豆种上。”

“哎呀,一把年纪了就莫要四处忙活了,老人家身体要紧,歇歇等下我来吧。”

“吃你的饭,用不着你操心!”

爷爷对土地的依赖正如他的倔脾气,扯也扯不断,顺也顺不清。每次回乡不见人,总能在密密麻麻的菜畦里看到他佝偻的瘦长身影,一顶草帽,松垮的汗衫以及鞋边上永远黏结着泥巴的磨破的胶靴,和脚下这片几十平不到的园子融为一体。饱满的豆角、肥硕的南瓜、水嫩的茄子、皱皮的尖椒都是他亲切的老友,每隔三岔五都要去问候一次。松土、播种、挑水、浇菜、施肥……旁人看来枯燥辛苦的劳动,都是爷爷的享受与快乐,以至于年过朝枚,鬓发苍白都拽不动老人扛起锄头奔园子的脚步,仿佛下一秒他便要像课本里的六安爷般摆手道:“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年纪尚小的我,尚且不懂这份情感,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民而言,这片被铁犁牛梳耕耙了几千年的土地时刻拥有着一种奇妙的羁绊,似乎从出生起便深深凝结在他的骨髓之中,子子孙孙,延绵不绝。

然而,爷爷对土地的依赖不止如此,在他心中有着一片比园子更广阔的土地。

“我年轻时参加了百色剿匪哩!跟着我们部队,那时叫第四野战军,你不晓得吧。”每当爷爷讲他年轻时的故事,永远有道不尽的话题,草丛埋伏、举枪打靶、围剿敌人,一个个生动惊险的情节总能令我惊叹不已。

是啊,谁会想到这么个瘦瘦的倔老头当年居然还是驰骋疆场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当时班长第一次叫我上马,叫我拉紧缰绳,脚在踏板上一踩,跨上马背,嘿,你别看那马倔得一动不动,等把马肚子一夹,驾地一下就跑出去了。”每次讲到这个点,爷爷就会情不自禁地撸起袖子,一把拽过椅子,右脚一蹬,手一挥,身子一摆,踏着那老木椅得儿得儿响,就像身下真的骑着一匹奔驰的骏马在疾风中前行,潇洒痛快,好不威风,每每引起我对他在中国四境的土地上叱咤风云的生活浮想联翩。

策马奔腾的幻想,常常会引来年幼的我无尽羡慕:

“当兵这么自由啊,还可以骑马打枪,不用读书,多好玩。”

“玩?”老人忽然脸色一沉,仰脖将壶里的茶一饮而尽,壶底砸得小木桌砰砰响。他深深地埋着头,仿佛在咽下一块生硬的骨头,半晌,才颤巍巍地伸出手,语重心长地望着我,说:

“当兵是为了玩儿的吗?那就错了啊。当年没有共产党带着大伙打天下,牺牲了那么多人,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什么书读,天天都给人家地里干活,没得盼头。当年小日本的来了,我们就只能往山上跑。听着那群畜生打砸抢烧,气都不敢出。我们以前那么多地盘,都让别人抢去了,要不是共产党一同抗日、大地主、剿白匪,怎么解放,怎么太平!”

他越说情绪越发激动,忽然站起身来,把我拉到但是电视机柜上一个泛黄卷页的老相册旁,这相册在我出生前就一直摆在这里,边缘有的部分已经泛潮了,但里的黑白照片依旧亮洁如新,里面的人个个身着军装,目光如炬,但我却一位都不认识。他敲着玻璃,将里头的人一一指这给我看:

“你瞧,这是周思遥,这是蒋悟生,还有他,后来去了海南的……这些都是和我一路打过来的老战友,我们都是从苦日子里过来的人。”此时,我能很明显地看到,平日铁骨铮铮的爷爷此刻已无先前的帅气与豪放,在他眼中闪烁熠熠的光芒,既非岁暮垂老的伤悲,亦非激愤仇视的忾意,我无法形容那种画面,只隐隐觉得,那道光,和那天老相框上反射的阳光融在了一起,耀眼而灿烂。

“你要用功,要念书,好好念书,才能成为有出息,才能报效国家。”

那是我记忆里难得一次见到这样的爷爷,以至于几个月后老人的突然离开都是那么猝不及防。在漫天飞舞的纸钱与嘈杂的唢呐声中,我披上白衣,围上了白绫,和满堂的孝子孝孙磕头、守灵、上香、行礼,目送着静静睡着的爷爷被抬入棺材、合棺、下葬,一切都是那么突如其来,又平平淡淡。犹如一把钢刀插入心脏,一开始只有惊愕,恐惧,直到血慢慢渗出来时才会渐渐意识到隐隐传来的痛。香灰既尽,爷爷被送入坟墓时,在四周撕心裂肺的哭丧声里,我才忽然意识到了他离去的空虚感,才明白他也会和相册上的烈士一样,仅留下一张供人缅怀的黑白相片罢了。爷爷的离世,不过是从此老房里的新闻少了一位听众,饭饱后的闲聊少了一则故事,园子里的蔬菜少了一份等待,柜子里的相片少了一丝牵挂——不过是,国土之上,又少了一位无名英雄。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土地。”现在再次细细品读聂鲁达这句话,我才顿悟老人当时眼中闪烁的波光,那是一位老兵真挚的泪水,是一位赤子对国土最忠诚的爱恋。爱国之情,从来不论出身、更无贵贱。其实不止爷爷,在我长大的岁月里,这种对祖国的赤诚显得越发浓烈:奥运直播,看到中国夺冠升旗热血沸腾;烈士陵园,听闻革命故事沉痛感伤;阅读诗书,感悟文化魅力心生自豪;游历祖国,目睹大好河山壮心豪迈。因为,我又何尝不是华夏儿女、炎黄血脉?我的基因里同样保留着农耕民族对国土的热爱,生于这片土地,就是我与她最根本的羁绊。

或许多年以后,在我整理祖上的遗物时,面对那些起锈的勋章、褪色的相片,以及满墙蒙上灰尘的老兵慰问挂历,便会想起,曾有位土地的子嗣,捧着它出生,枕着它长眠,他用那捧土肥沃过瓜果,用那捧土埋葬过战友,颗颗土粒渗着他的每一滴汗与血,最终在大地深处与他化为一体,直至繁花败尽,落叶归根。

战士卸甲,壮心不移;国土之下,英魂不息。

(二)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棉衣不带几件啊?还有你洗面奶还剩多少,要不把针线盒也拿上。”

“不用啦,厦门那一带暖和的很,我自己来收拾就行了。”

大学开学在即,我蹲在大大小小的行李箱中间,衣服、生活用品、文具包围着如烂泥般在脚边砌成一堆。儿行千里母担忧,即将送我启程的父母亲显然比我更着急,每次想出手帮忙都被我直言拒绝了,总想做些什么,却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在一旁絮絮叨叨地动动嘴皮子。为此我不得不一面收拾,一面敷衍他们。就在我试图把放不下的土特产拿出来时,忙乱间突然在包里摸到了一包冰凉的物体。

“爸,你又往我包里乱塞什么了?”

“那个啊,是奶奶老家的锅灰土,泡水喝了专治各种水土不服,灵验的很。”

“哎呀,爸爸,什么年代了你还信那偏方。”

“你就留着吧,那么一包也不占什么空间,把老家的土带在身边……也算个念想嘛。”

我握着那包黑不溜秋的土灰,不似泥巴那般粗糙,隔着袋子都能感受到它的细软棉柔,它曾依附在老家破土灶上的大黑锅底上,每次过年时和着柴火的炽焰为我们一家盛出热气腾腾的饺子。尽管我一直对乡下土方百般拒绝,但那包土却冥冥之间给了我十足的安全感。泥土,曾是多少离乡游子的精神寄托,它曾伴随王侯车队,砌成刘成思母的望乡台;它曾化作醅酿甘醴,融入玄奘辞别的送行酒,它紧贴肖邦的心脏,在战火纷飞中远离波兰,它裹进楚云飞的手帕,在时局动荡时前往台湾。宁恋家乡一捻土,莫恋他国万两金。故乡的土,是一条来自祖国母体的脐带,将五湖四海共同的儿时的记忆唤醒相连,凝结为无法割断的执念。

这种感悟,在我来到厦门,来到华大后,越发能体会其中深度。

七月流火,桂子初开,海潮漫漫,一年中秋夜,一度思亲时,月亮静静地从海平面浮出,纱织的柔光明亮澄澈,与白墙朱瓦的嘉庚建筑交相辉映。漫步龙舟池畔,秋风携带着海洋的气息梳理着我的思绪,作为一位长期离家独自生活的学生,我既无“抱膝灯前影伴身”的落寞无助,也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哀自怜,只是莫名生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念。凝望龙舟池,外,是沉睡的厦门岛;再外,是那片阻隔了五洲各地华侨归途的苍茫碧波。这就是那片无法逾越的距离吗?即使乡愁化为一千尾游鱼也无法跨越心与祖国的连接,鼓浪屿哟哟涛声,曾让多少梦中游子怅然断魂,泪沾衾襟。

思国怀故,已然是无数海外炎黄子孙的情结。倘若思国为情愫所趋,那么报国,便是情怀所向。

来到嘉庚公园,漫步在白墙朱瓦的经典建筑中,在泛黄掉线的历史资料里,我穿越千百年的猎猎西风,纪念那一位曾在新加坡一岸翘首北望的华侨游子——陈嘉庚先生。

19495月,革命的黎明乍现曙光,伴随着“振盛”号的嘹亮汽笛,华文学院校祖——年已古稀的陈嘉庚先生披着新中国的朝霞登上了祖国的那片土地,从此这颗在南洋漂泊一生的种子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归宿。

革命大功告成,曷胜兴奋,严寒过后,决回国敬贺!”

悠悠几十载,这位在一度背井离乡的游子身居异国,心系中土:

力挺辛亥,出资援战;致电国贼,抵制签约;同仇敌忾,支援抗日;

亲赴延安,慰问前线……所挣分钱血汗,被无私投入到祖国战斗与建设

事业中,拳拳报国之心,是家书,是船票,是飘洋过海的物资,是远

寄祖国的贺电,是天津水灾的一床毛毯,是威海饥荒的一碗热粥。陈

先生出国深造,深知知识对民族复兴之重,重回故里,广设学校,兴

办教育。实业之资,砌成集美学村一街一巷、化为华侨辅校一砖一瓦、

融入厦门大学一纸一笔。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无以概括他的功绩,谁

言报国当身死?心怀感恩,肩挑重任,为中华统一民族团结立下功劳,为国泰兴邦人民富强添砖加瓦,足以见矣。

回到宿舍,再看书桌上伴我多日的泥土,它质朴无华,却因饱含厚意而深沉厚重,忽而有感:陈老先生的这种情怀,何尝不是来自对国土最难以割舍的连结?作为万千游子中的一员,他将土地培入内心,怀揣对华夏土地的肌肤的敬意,在海外他乡造就一方沃土,或许,当老先生最终走在这片国土上时,来自故土深处的呼唤终以成全,这片带离的土地,注定等到回归的一日。

岁月无情,能让往昔青丝少年须发尽白,却无法让报国之志熄灭殆尽,七尺之躯,与生许国,恩情似海,定当报答。


(三)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

八岁:

“爸爸,为什么当年圆明园就这么被烧了啊?”

“因为我们国家不强。”

十八岁:

“老师,南海这么多海域明明是我们的,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却占着不走啊?”

“因为我们还不够强!”

发自内心,我是何等三生有幸,能降生于二十一世纪——中国飞速的发展黄金时代。远离了战火硝烟,不曾见洪水饥荒,自小生长在鲜血流尽花复开的沃土上,享受着来自强大祖国的庇护。本以为生活就此平顺,前程万里而无阻,殊不知这盛世,并非我们所想之安逸。纵观社会,外有西方霸权主义与动荡国际形势愈演愈烈,内有极端的民族思想与渗透腐朽文化暗处滋生。随着科技信息更新迭代,五花八门的大众文化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有黄钟大吕,启人心智的绕梁之音,但低俗肤浅、瓦釜雷鸣的丧文化仍在磨唇鼓舌、招摇过市,时时侵害青少年头脑,腐化社会主流价值观。浮躁、颓废、庸俗犹如一朵朵看起光鲜亮丽的纸花,在这片纯净的国土上张狂漫舞,“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的社会尚未完全实现。守土必先强国,国富强而民安康,民安康而人心齐,人心齐而事必成,确实如此。

习近平总书记有言:“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投身于祖国强大建设事业中,是每一位青年的义务所在。所幸植根于五千年中华土地的思想文化依旧强大,硬实的国防力量与综合国力为我们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此期间无数卓远前辈为我们开辟前路,张富清之奉献、于敏之无私、潘建伟之严谨、钟南山之敬业、许渊冲之热爱……我辈中华少年,昳昳如扶桑,前人搭桥铺路,后人锦上添花,这不仅是前人的展望,更是我们这一辈的责任与担当,时代的强音汹涌奔前,我们新一代后浪也注定为强国梦的华美乐章击下一段强音。

我深知自己是一颗平凡种子,被播种在了一个最幸运地季节,听过四季流淌,虫鱼鸟兽;听过市井朱门,凡尘纷落,然而倘若问我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来自国土的召唤,听似无声无息,却时时牵慑入魂,每每梦回那片心灵的土地,当我在与它相拥后,在我带着一身泥尘重新站起来时后,在我无声地继续漫步在这片龙躯之上,突然,一声石破天惊地咆哮撕裂天地,恍惚之际,一条巨龙从我身后凌空而起,带着往日的叱咤与不羁回归,与亚细亚的雄风从我头顶越过,将我的灵魂一同携往九州宇内每一寸土地。我伫立原地,久久无法平复,巨龙的低吼仍在回响,且听这龙吟,这是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魂魄。当声响起的那一刻,就注定这片土地不平凡。

人生似航船,漂浮于汪洋,或许时有晴空万里、一帆风顺,却难免波诡云谲、险礁环生。回望百年长路,先辈的功绩历历在目,眼看未来征程,青年的旅途仍将前进。请允许我取一舀黄河,浑浊的河水中融汇着祖国的泥土。遥遥两江相望,冉冉旭日东升,若有一天我远离祖国,流浪于漫漫大海而迷失方向时,心中怀有的那抔国土,便会使我忆起心之所属,自此仰望星空,不问西东。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