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教在华园】谭艳红:让文学成为学生的心灵力量

作者: 张罗应 刘静   来源:文学院   发布时间:2025-02-27    浏览次数:

【人物名片】谭艳红,博士,文学院教师,主持省社科基金及国务院侨办、省教育厅等多类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多项;主讲硕士课程《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形象”研究》和《外国文学》《比较文学》《东方文学》等多门本科专业课程,开设的校通识选修课程《世界文学经典赏析》被遴选为“通识教育金课”。


        文学院谭艳红,一位致力于让文学成为学生心灵力量的女教师。她将文学之美与人文关怀带入课堂,用坚守与真情诠释了人文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在快节奏的时代找到心灵的支撑和人生的方向,成为学生温暖的引路人。


启发教学比较视野


培养开放的文化姿态


  谭艳红在文学院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她认为,学习外国文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尊重他者与差异的开放文化姿态,它决定我们如何看待他者、理解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谭艳红善用启发式教学拓展学生的比较思维与视野,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多维度分析作品,积极探寻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帮助学生学会共鸣与反思。例如,在《东方文学》课上,她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讲到埃及、古希腊、中国、日本等地。“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古代英雄形象,我可能都会一一提及。”谭艳红说。

  再如,洪水记忆是人类共通的灾难记忆。谭艳红从中国的大禹治水讲到日本“八俣大蛇”神话,再讲到圣经与古巴比伦的挪亚方舟,并提前分发相关材料给学生阅读。她不仅讲解这些故事的共通性,也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例如,“大禹治水”和“八俣大蛇”同属东亚文化圈,都刻画了一位治水英雄,但中国文化注重英雄的道德品质,塑造了“大公无私”的政治内涵;而日本洪水神话用想象力再现洪水泛滥的自然形态,治水英雄素盏鸣尊制服八俣大蛇后,从蛇尾取出草稚大刀,这也意味着日本铁器文明的开端。而同属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与古希伯来洪水神话的异同聚焦于“方舟”:《旧约》中挪亚方舟按长宽高比例设计,确实是一艘船;而在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中,洪水中的方舟是个正方体,更像一个水利枢纽。谁掌握这个水利枢纽,谁便是洪水中的幸存者或王者;而挪亚的幸存则源于神的拣选与恩赐。

  这种具有比较思维的教学内容显著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因此,谭艳红开设的《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学》《世界文学经典赏析》等课程课堂上常常座无虚席。曾有一位中央党校教授受邀到校听课,原计划听其他老师的课,却意外走进谭艳红的教室,还连续听了三节。

  “可能我的课有些吸引力,让老教授愿意全程听下来。”谭艳红笑着说。她的一位学生也表示,“通过谭老师引导的《亡灵书》中‘来世信仰’与《吉尔伽美什》中永生追求的比较,我能更敏锐地发现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



谭艳红和学生在一起


尊重学术包容学生


给予恰当的学术指引


        自2001年任教华侨大学至今,谭艳红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她不拘泥于课本,而是从文学史的生动细节入手,分享详实有趣的论点与话题,让学生在学术深度与课堂趣味间找到平衡。她以尊重学生、包容心态和学术敬业成为学生的榜样。

   2018届校友路广宇对大三时谭艳红讲授的《比较文学》课程印象深刻。这门课首次为她展示了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视角,成为她学术兴趣的重要转折点。“当年的听课笔记我至今保存,或许某天它们还将再次启迪我。”路广宇说。

   大四时,路广宇选择谭艳红作为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因喜爱哲学类书籍,打算以萨特的哲学理念为切入点进行写作。尽管认为文学院学生最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谭艳红并未武断否定路广宇的思路,而是鼓励她积极尝试,建议在分析哲学思想时以文学作品为依据。两人围绕论文选题与写作展开深入探讨,谭艳红还分享了自己学生时期阅读《存在与虚无》的经历。“正是在谭老师的支持下,我迈出了学术之旅的第一步。这段经历为我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勇气与方向,也教会我追随兴趣之路,即使这条路并不主流。”如今,路广宇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和路广宇一样感激谭艳红的,还有来自新疆的2008届校友萨日娜。“谭老师博学多识,温柔坚定,对我这个从祖国边疆到沿海求学的学生,总是关怀、鼓励和肯定。”她表示。正是在谭艳红的鼓励下,大三时,萨日娜开始准备考研,将北京大学设为目标学校,谭艳红特地拜托在北大读博的师妹为她准备参考书目与备考资料。后来,虽因成绩差距未能如愿,萨日娜仍幸运地被调剂至天津师范大学,并在硕士毕业后考入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非常感谢谭老师,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她是我学术生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引路人。”现任教于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萨日娜说,“从谭老师那里,我学到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她对学术的热爱与坚持,以及谦虚谨慎、低调为人的品质。‘斯人如彩虹,遇见方知有’,未来的人生道路,我将始终以谭老师为榜样!”


坚守人文教育


做一个理想主义的教育者


         温柔、坚定、优雅,有力量、有态度、有个性,这是学生眼中的谭艳红。

    忠实于自己,偶尔有点偏执或者说理想主义,有点信念和情怀,这是谭艳红眼中的自己。

    正是这种理想主义与情怀,让谭艳红坚信,尽管当今社会快节奏与实用导向对人文学科构成挑战,但人文教育和文学的力量始终不可忽视,仍是帮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培养深度思考的重要途径。她始终认为,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字之美,更在于它帮助人们找到情感共鸣,孕育宽容、理解与自我反思的力量——这些品质虽无形,却在一代代人心中传承,历久弥新。

   “AI技术更新迭代很快,许多专业的学习需要与时俱进,但文学要守住那些最经典的东西,文学教育在当今时代仍不可或缺。”她说。

    为此,谭艳红潜心教授文学,认真对待课堂,“尽管我比较随性,但我认真上好每节课,每年的课件都经过修改补充,保持最新。”她还教导学生通过不断重读文学经典获得自我教育与终身成长,“文学经典里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内容。例如,文学在情感教育方面尤为重要,能教会我们如何做称职的恋人,如何成为优秀的父母。”她开设的《世界文学经典赏析》被遴选为“通识教育金课”,深受学生欢迎,甚至出现分组讨论时学生竞相“抢话筒”的场景。

   “偶尔学生会因我讲的内容发朋友圈,或私下通过微信与我交流,我由此知道,这些内容点燃了他们的内在。这些瞬间与点滴汇聚在一起,让我感受到文学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这就足够了。”谭艳红说。



谭艳红和学生在一起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