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没有暖气,古人怎么过冬?

作者:    来源:央博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3-01-17    浏览次数:

      如果让你带一样物品回古代过冬,你会选择什么呢?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依靠暖气、电热毯、空调等“神器”,即便在寒冷的冬季,也能找到舒适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带它们回到古代,没有电力支持,这些设备恐怕无法使用。


      更何况古代的冬季气温可能比现在还要低一些!



图片


图 | 在动物园过冬取暖的小动物 | 来源于央视网


古代究竟有多冷?


大家所熟知的“小冰河”时期,整个冬天都奇寒无比。


文献记载还原了这种寒冷,“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广东雪,时恒阴,寒甚。白昼雪,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


十二月的广东飘起鹅毛大雪,冰雪覆盖南方,更不用想当时的北方有多冷了。


不过,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异常寒冷的时期。



图片


图 | 四川巴中飘雪 | 来源于节目《中国新闻》



      气象学家曾做过研究,西周时期因气温寒冷,动物不再在黄河流域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结冰三年。


      公元1111年,《砚北杂志》第一次记载了苏浙之间2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仅全部结冰,并且冰之坚实厚硬可以通车。


图片

图 | 清·金昆《冰嬉图》(局部)

绢本设色,35.2x581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那么古人又是依靠什么法子渡过冬日的呢?


早期的“地暖”



       气象学家曾做过研究,西周时期因气温寒冷,动物不再在黄河流域活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辽东湾西北岸到东南岸沿海连续结冰三年。


      公元1111年,《砚北杂志》第一次记载了苏浙之间2000多平方公里面积的太湖不仅全部结冰,并且冰之坚实厚硬可以通车。



图片


图 | 青塘遗址的火塘遗迹

来源于节目《探索·发现》



      取暖装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升级。


      秦汉时期,一部分人已经可以享受到“暖气房”的待遇了。


      到了明清时期,“火地取暖”开始流行。



图片

坤宁宫东暖阁内景及火地剖面示意图

来源于北京日报


      其实这种取暖方式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地面以下修葺好烟道,炭火烟流沿着烟道将热气分流到各个房间及其地面,整个建筑在冬季就不会冷冰冰的了。


图片

图 | 故宫火地操作口与出烟口

来源于潇湘晨报


       “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


       这种装置所用的炭也很特殊,被称为“红萝炭”,热量高且烟雾少。


       古人还会将炭灰收集起来,铺于马桶中进行废物再利用。


       当时外国的传教士来到紫禁城对“地暖”装置赞口不绝。他们称这种取暖方式不占地方,热气还能均匀地散布于各个角落,暖和又舒适,双脚也不会感到寒冷。



网红“暖宝”



  我们在观看影视剧时,常能看见演员饰演的古代人物手揣一个小炉子,身披裘衣。


  这在历史上确实是有迹可循的。


图片

图 | 清·黑漆描金山水楼阁图手炉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火炉在历史演变中,逐渐成为了一种便携方式——手炉。


   唐朝时期,这种便携保暖设备第一次创造了出来,其由炉身、炉底、炉盖、提梁构造而成,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装置的工艺技术炉火纯青并进入盛行期。



图片

图 | 汤婆子 | 来源于澎湃新闻


“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另一种便携式取暖设备——汤婆子,其又有着汤捂子、烫婆子等称呼。


“汤”在古代汉语中指滚水,是自古以来的取暖设备。


这种装置可以看作现代我们所用的热水袋。它是一种带有螺帽口的圆壶,热水从这个口灌进去,扣好螺帽后放入一个大小相同的布袋中。


如此一来,一晚上都会睡得舒适、暖和。



古装之物理御寒


 

宋代人取暖曾在服装设计上另辟蹊径。


唐宋时期曾将纸张与麻絮等材料融合在一起做成御寒衣物。


宋代文人同样喜欢纸衣、纸被等物品,陆游曾收到好友的纸被礼物,并写诗答谢:“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如绵。放翁用处君知否?绝胜蒲团夜坐禅。



图片

图 | 清·《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裘装对镜》轴,绢本设色,纵184厘米,横98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裘衣是古代常见的御寒衣物。


在上面这幅图中的仕女一袭裘装,一只手拿着铜镜欣赏容颜,另一只手则搭在暖炉上取暖。



图片

图 | 清·禹之鼎《西郊寻梅图》(局部),绢本设色,纵129.8厘米,横66.3厘米 |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


斗篷是我国古代防风防寒的衣物。早期的斗篷用棕麻所制,随着时代变化,为了增强御寒效果,明清时多用丝织制作。


在《西郊寻梅图》中,白雪皑皑,梅花盛开,康熙于冬月身披红色衣袍前行。


冬日虽冷,古人却仿若乐在其中,悠游自在,享受寒冬数九的生活乐趣。



数九寒天,冰封千里。

古人将智慧融入生活,

在严寒时节分享温暖,

为美好未来学习、钻研。

凛冽风雪催霜髯,

勤慧巧手迎暖冬。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