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没有眼镜,古人视力不好怎么办?

作者:    来源:华侨大学报   发布时间:2023-06-03    浏览次数:

一说到为什么会近视,很多人会说是因为看电视看手机看电脑……

那么,古人没有这些,是不是就不会近视了呢?其实,古人近视的还真不多。

一是因为读书人占少数;二是因为平常多用自然光源,晚上能点灯油熬夜读书的少;三是古人写字用毛笔,写过毛笔字的应该了解,用毛笔写字的情况下,眼、笔、字的距离其实很难太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近视在古代可以算是“贵族病”了。



在明代画家仇英所绘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右侧偏下部分“兑换金珠”招牌下有一位头戴黑帽、身着橘褐色衣衫的老大爷戴着眼镜,这可以算是近视眼镜在中国的最早表现。



在明代之前的文人中也会有近视眼,但他们无法像明代的文人那样佩戴眼镜。

比如可怜的白居易老先生小时候读书太用功,以致后半辈子一直生活在眼疾的困扰中,看任何物体都感到混沌模糊,痛苦难耐的白先生倾毕生心血写了《眼暗》一诗: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白居易的近视程度不浅,宋代的欧阳修也不低。宋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欧阳修已经近视到目不识字,只能让他人读给自己听的程度了,按照今天的视力标准,起码要佩戴800度以上的眼镜了吧。




还有苏辙,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近视眼。他在《夜坐》中用“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来表达自己因近视而颇为苦恼的无奈心情。

那么,面对近视,古人有什么办法呢?

1、使用放大镜

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过金圈嵌水晶放大镜,该镜直径1.3厘米,嵌水晶直径1.1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体5倍。说明至少从东汉开始,古人就已经用放大镜来阅读了。

《除余众考》中称:“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这种用水滴看书的方法,和放大镜的原理相同。



2、佩戴眼镜

到了元朝,眼镜从西域传入我国,但当时的眼镜,均由高级水晶制作,且是进口货,价格居高不下。明朝中前期,市场上流通的依然是价格昂贵的西域眼镜,当时一副眼镜的市价,大致相当于一匹马。


清代眼镜


3、中医药理疗

 1.烟熏

《本草纲目·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就是在书桌上放一盆石菖蒲,其效果和我们现在电脑旁放仙人掌以防辐射的效果相似。

也有人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2.药洗

老少皆宜的是外洗法。《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条,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毗痒。”

方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目痛,“沃之而愈”;宋代官吏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是不是真有效果不好说,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还是不错的。

 3.药膳

还有一种方法是吃中药,药补加上食补。《本草纲目》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除此之外,黑豆和枸杞也是治眼病的首选,《冷庐医话》记载一人患上病目之后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愈,“因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