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长在心里的《送别》旋律,也曾流行于美国内战时期

作者: 念缓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2-03-01    浏览次数:

2月20日晚,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圆满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舞台环节,如同初春的婉转嘤咛,将中国人的惜别向世界娓娓道来。

让人尤为瞩目的是其中一场折柳相送——低吟浅唱声中,手捧青翠柳枝的演员们,在世界的注视中缓步而行。青柳依依,款款相别,往来情谊,生生不息。闭幕式结束后,网友也惊呼——张艺谋属实拿捏了中国式浪漫!

70AB66

闭幕式上的柳树 来源/央视新闻


同垂柳一样拂动人心的,还有当晚萦绕在鸟巢上空的一曲《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它和青柳一样,带着满身的故事,盛起了这场惊艳世界的告别。


漂洋过海的新生

从战时曲到校园歌


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支仿佛天生就长在国人心里的曲子,最早是在千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响起。

这首歌的创作者是美国音乐家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1845年,他组建了“奥德威的伊奥利亚人”(Ordway's Aeolians)乐队,经常把自己的脸涂黑,扮作黑人来领唱表演,风格也仿照黑人音乐。1851年,他们创作了《梦萦故乡和妈妈》(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成为乐队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不久,美国爆发内战,葛底斯堡战役后,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奥德威作为医疗志愿者参战,这支满含故乡情愫的歌曲也迅速流传开来,成了南北战争及战后一段时间的流行曲目。直至后来战争偃旗息鼓,这段应时而生的旋律渐渐被人们淡忘。

不久后,原本归于寂静的旋律在日本重新奏响。彼时,正在日本兵库县一所中学教书的犬童球溪偶然间听到这支歌谣。身为一生作词作曲三百余首的词作家,犬童球溪极力推崇西洋音乐的教育,多次翻译西洋歌曲,不料却受到了学生乃至日本社会的排斥与抵制。这支漂洋过海的战时曲闯入了这位满腹郁结的诗人内心,他为歌曲重新填词,取名《旅愁》。经过犬童球溪的改动,《旅愁》的旋律更加清脆干净,歌词也有了东方意境,1907年,《旅愁》被刊入《中等教育歌唱集》,并逐渐在日本传唱。

和犬童球溪一样陶醉于音乐的,还有此时在日本留学的李叔同。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叔同看到《中等教育歌唱集》中的《旅愁》,凄美的歌词和低婉的旋律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回国后,李叔同前往杭州第一师范任教,此时的他已过而立之年,原本殷实的家族也在战火中衰落。任教期间,他重新想起了这支歌谣,在犬童球溪的基础上再度修改,重新填词,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乐曲,把原曲中的思念与愁怨转化为淡淡的离别情思,创作出了这首风靡于20年代的《送别》。

2445C

李叔同雕像 摄影/侣行自驾游,来源/图虫创意


关于李叔同创作《送别》的原因,说法纷纭。有说这支曲子是为告别其挚友许幻园。传言当时许家破产,许幻园灰心远走,两人挥泪而别,送别友人后,李叔同返回屋内,在夫人的钢琴声中含泪填词,写下这首离歌。也有传闻说此时的李叔同已对俗世生活丧失了希望,创作《送别》不久后便看破红尘,皈依佛门,从一代进步青年转身为传奇的“弘一法师”,这支曲子便是他留给岁月的别语。

不管原因几何,李叔同终是转身离去,这支《送别》却作为新式学堂音乐课的教学用歌流传下来。优美的词曲打动了一众学生,歌曲迅速传播到了各级学校,不久之后,又迎来了新的故事。


淌进光影的旋律

传唱巷尾的告别插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让李叔同没想到的是,在他归隐后的许多年,自己谱写的歌声却从没停息。

1927年,丰子恺、裘梦痕将《送别》编入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五年后,杜亭修编《仁声歌集》时再度选用此曲,近代教育家陈哲甫还在原歌词的基础上做了仿照添写,此后,越来越多的歌集和教科书收录《送别》。

1963年,随着影片《早春二月》的上映,光影交织的大荧幕上,《送别》再度迎来新生。影片改编自现代作家柔石的中篇小说。颇为戏剧的是,这位曾投身教育事业的小说家曾在1918年秋考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李叔同留下的书法作品和同学们的口口相传让他对这位早已出家的“李先生”敬仰不已,四十多年后,柔石已然故去,小说《二月》也被搬上荧幕,因缘巧合下,这支《送别》被编导谢铁骊选为电影插曲,在全国影迷的见证中,成全了这段特别的“师生相逢”。

C639D

电影《早春二月》 来源/影片《早春二月》截图


电影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进步青年萧涧秋前来芙蓉镇执教,想以一方讲台为自己寻来乱世中的安宁。然而,平静秀丽的芙蓉镇里,萧涧秋邂逅的,既有朴实天真的学生,真挚甜蜜的爱情,也有底层民众的无奈和旧式中国的思想枷锁。为了生计必须辍学的学子、被流言活活逼死的寡妇文嫂、表面进步暗地却风凉话不断的“知识分子”们……桩桩件件终是压垮了这位把教育视为理想的青年,最终带着沉重与无奈,转身离去。

插曲《送别》既是学堂中孩子们的放学歌,也是萧涧秋同怯懦与徘徊的作别。离别前,他在信中给爱人留言——我找到了一条该走的道路,我将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20年后,改编自林海音作品的电影《城南旧事》,让《送别》的旋律再度响遍全国。《城南旧事》以林海音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背景,创作小说时,不只是儿时记忆模糊或是情节所需,林海音将《送别》的歌词作了改动,修改后的“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人生难得是相聚,唯有别离多”也为这支别歌注入了人世沉浮后更为浓厚深沉的思念与慨叹。

多年后,小说被改编为影片,《送别》被选为主题曲,歌词也恢复成了李叔同的原创版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影片中酿制的场场离别——毕业礼上与师生同门的道别,病床前同父亲的永别,同儿时无忧生活的再见…… 如同影片中林海音的自述——“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异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了起来。”挥手作别,浓重的伤感却在晚风中渐渐褪去,留下的是深深的眷恋与怀想,也是从容的成长与前行。



A022D

主人公英子 来源/电影《城南旧事》片段

上映后,《城南旧事》先后斩获多项国际大奖,主题曲《送别》也传遍大江南北。

时至今日,这首流传百年的歌谣仍是许多学子的必学曲目,不经意间,悠扬低婉的旋律仍会渐渐响起…… 近年,歌手朴树翻唱的版本结合电影《城南旧事》的片花,让人再次被旋律所打动。


东方诗意中相逢

当垂柳邂逅《送别》

有人说,用《送别》配折柳,张艺谋彻底读懂了国人的告别浪漫。

事实上,提笔创作的李叔同,已经在《送别》中种下了东方的诗意。

长亭、芳草、笛声、浊酒、杨柳…… 四十六字的歌词,仿佛将古往千年的别离从头到尾重新演绎了一轮。

长亭送别,李白在《菩萨蛮》中就曾历经——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一眼望去长路无尽,唯叹相逢漫漫无期。连天芳草,也曾见证白居易和友人的分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浊酒一杯更是离别场上的常客,王维送行朋友远去西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夕阳残笛声中,赵长卿缓缓而歌——

行客易销魂,笛飞何处村。


313AC

长亭送别 摄影/郑皓升,来源/图虫创意


当然也有风中轻舞的垂柳。

如刘禹锡所言:“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垂杨,便是柳枝。古时候,柳树是主要的行道树树种,随手可摘,柳与“留”同音,细长茂盛的柳枝正如送者的绵绵深情。美妙的巧合中,一支垂柳便成了古人作别相送时最重要、最常见的礼物。杨柳随风翻飞,也载了人们对离别的浪漫想象与注解。比如“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里的缠绵依恋,又如“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的款款等待。


7E50

影视剧中的“折柳相送” 来源/影视剧《鹤唳华亭》截图

不过,和杨柳一样,东方的场场分别,见证的并不止难过伤感,更有情深与眷恋,对离人的祝福和对重逢的期待。正因此,王勃才能放下感伤,痛快地向世人宣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高适还能拍拍友人的肩膀——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回忆起闭幕式中的折柳相送时,张艺谋坦言,对于逝去的人和生命,我们有属于中国人的乐观向上,所以选择了“折柳送别”的意象,大家拿着一个发光的“柳条”,在《送别》的音乐中缓缓向中间走,有无数道绿色的光像纪念碑一样升起来。这便有了闭幕式上缓缓响起的《送别》里,全世界见证到的独特一幕。


BBCAC

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折柳相送 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柳条的光调也被特意调制成了绿色,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长。

一枝枝柳条在夜色中轻轻摇动,折柳告别,也是折柳相寄。十四年前,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热情似火的中国同世界相逢,在地球村中共襄盛会。十四年后,冰雪的浪漫装点中,意气风发的中国再度向世界敞开怀抱,速度、拼搏与激情又一次在东方绽放。

青柳依依,款款相别,往来情谊,生生不息。唯愿友谊已深种,何愁未来不相逢?

这样的诗意与洒脱,开放与自信,曾被古人们留在时光中,被一曲《送别》写进旋律里,更被我们稳稳地捧在手上,潇洒地赠予世界。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