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志文艺奖”优秀奖作品:散文《人不可以终否》

作者:    来源:“承志文艺奖”原创文学大赛   发布时间:2016-06-27    浏览次数:

 

人不可以终否(散文)

 

陈建群

 

本文系首届“承志文艺奖”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获奖作品

 

 

 

 

 

    十年了,还没走出华大校园。

 

    前几天,从食堂吃完饭走去图书馆,忽然注意到路边高大的树木。2007年入学时它们才刚种下不久还很弱小,每次台风摸一下,就得倒下一大片,而如今它们已经长成一排排“高绿帅”了,挺拔而且好看。于是,留意了它们好几天,便有了一些感悟。

 

    2011年毕业,一直在厦门工作,然后2012年遇到点挫折,屡试不解,于是想到了学习。而我知道,只有坐到学习的环境里,学习才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便搬到学校边上住,以便下班后去图书馆看书。当时“校友卡”还没有推出,所以进入图书馆需要学院老师在申请表格中签字担保,因此特别感谢当时替我担保的老师。因为在一个人刚刚心生改变的念头时,这股念头是很微弱也很容易打消的。

 

    有时会想起一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当年读书时经常翘课打游戏,也极少去图书馆,等到毕业以后,发现知识不够,老被生活暴揍,最后又给摁到图书馆里进行一番再教育。随后的两年多里,每天下班以后大多都到图书馆里学习。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生活的困难便逐渐的解决了,不久还迎来了人生的一个小高潮。不过很快就应了另一句古话,“小人得意便猖狂,君子得意也忘形”。在2015年5月,辞职,考研,说走就走的旅行,逍遥得令人羡慕。但是圣人老子早早就说了,福兮祸之所伏,福中是有祸的。虽然有了之前那两年多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面对生活的“拳脚”时也比以往更耐打了,但是没有经济收入以后,挨过了前三顿揍终究没扛过第四顿揍。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人生到底要经历几次这样悲凉的秋呢?屡次的失败,又屡次的东山再起,以前我觉得这叫“顽强”,忽然有一天,我觉得这是“盲目”!每个人失败的时候总是想着如何东山再起,然后经过一番令自己都感动的艰辛与努力又把东山立起来了,可是这样再起的东山往往还没想好如何抗震时,它就又倒了。因为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所以比别人更清楚这样一个道理:先设计,后施工。从来没有哪一座高楼大厦是先建起来以后,再去思考如何抵抗地震的。于是,这次没有急着去努力东山再起,而是老老实实的回到图书馆继续学习,不知不觉就这样“三进宫”了。

 

    书上说,人在最深的绝望里会遇见美丽的风景,结果我遇见了《周易》。生活中,许多人听到《周易》就说它是占卜的书、是迷信的东西,试想一下,一个人从没看过《周易》就说《周易》是迷信,到底是谁在迷信呢?如果它真的是迷信的东西,又怎么可能在千年的流传过程中逐渐被知识分子奉为“六经之首”、“群经之源”呢?仅在厦门校区的图书馆二楼,就有几个书架摆的全是与《周易》有关的书,难道学校在鼓励我们学习迷信吗?可见《周易》绝非是迷信的书籍。

 

    它很难,但极富智慧。我喜爱《周易》,不代表其他人也会喜爱它,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从辩证法的角度看,事物发展到后一个阶段,必然融合了前面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着。因此讲《周易》不是希望别人也喜爱它,而是想介绍一些学习它的方法,也许这些学习方法对大家学习其他书籍能有别的启发。

 

    根据过去学习国学经典的经验,光读原著肯定是读不懂的或者理解得很浅显,对日后的生活也很少产生深刻的体悟。因为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跟作者筑书立著时的那个语言环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是很难理解作者的语言里所要阐述的思想。幸运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互联网上有许许多多的教学视频,我们可以找到许多高校的权威教授关于各种经典的解读视频。因此,我找来了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讲解的《易经的智慧》,然后边看视频边做笔记。慢慢发现,《周易》实在妙不可言。于是灵机一动,便用画图软件AutoCAD把整本书的卦象、卦辞、爻辞等主要内容画成一张张图表,然后用硬卡纸打印出来,再在这些卡纸的空白处做笔记,毕竟有4年多的工作经验,所以在设计图表时预留了做笔记的地方。

 

    将本专业的画图软件运用到不同专业的学习中,这个经验挺有用的。因为《周易》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两样东西:“象思维”和“时位思维”。在教学视频的界面中不会一直显示着每个卦的卦象,所以一边看着打印出来的卦象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对整个卦象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也会更明白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象思维”。如果没有一直看着这些卦象,就很难理解伏羲当年对事物的想象。而另一方面,以前我们想必都很少会注意自己当前处于什么样的“时”与“位”之中。《周易》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是不一样的。正如当初我想更上一层楼但摔得异常惨重的时候,在易经的乾卦第四爻中就告诉过我们“或跃在渊,无咎”,意思是说当我们想“鲤鱼跃龙门”时,跃上去就进入第五爻“飞龙在天”的境界,跃不上去则会重重的摔进深渊,回到第一爻“潜龙勿用”的境界,而无咎是没有遗憾的意思。所以易经告诉我们,努力过即使失败也可以没有遗憾。那么,为什么易经第一卦第一爻就说“潜龙勿用”呢?勿用不是不用,而是不要盲目的用。因为人的发展总是从积蓄力量开始的,龙潜在深渊里不要乱动,就是告诉我们奋斗的初始阶段要先好好积蓄力量,等待行动的时机。反观自己,每次遇到挫折时就回到母校的图书馆里学习,这不正是积蓄力量的过程吗?

 

    后来有人问我,为什么读了这么久的书却仍然一事无成?我也一度怀疑自己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慢慢的在屡次失败的经验里渐渐明白,知识的第一作用是指导我们如何度过失败,第二作用才是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没有经过丈母娘的考验,又如何能娶到她的闺女呢?即使通过了丈母娘的考验,也未必就能娶到她的闺女,因为仍有其他因素导致分手的可能性嘛!正如我们度过了失败,也未必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用闽南地区的一句名言那就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好比我们都玩过的飞行棋,刚开始可能要掷很多次骰子才能得到起飞的机会,最后一步也常常要掷很多次才能刚好到达终点取得胜利,这正似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刚开始时需要机遇,经过一番努力的过程,眼看就要成功了,但最终能不能成功则需要运气,否则历史上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功败垂成的故事呢?

 

    再说易经六十四卦。它讲述的是人生的64种不同的情境,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我们自己当前所处的情境相对应的卦象,然后参考它如何告诫我们安然度过这种情境的。也许大家会问,我们的人生远远不止这六十四种情境吧?那么大家可以翻翻化学元素周期表数一数,科学家已经告诉我们,整个地球的物质无外乎也就这一百多种元素构成的呀!我们一样可以将这64种基本情境经过各种组合形成与自己所处的情境相对应的卦象,然后从中获得启发。
当看到校园里的那些树木时,想起它曾经弱小的时候常常在台风里倒下,等到台风过后,学校会组织工人把它们扶起,并给它们重新安装木支架防止它们再被吹倒。作为一个还没有任何成就的我,并没有资格跟人谈人生经验,可是做不了挡风的高山,还是想做一个当初保护小树苗不被吹倒的木支架。兴许谁听了我的经验可能就少走了一些弯路或者走得更好一些,那么这些文字也便实现了它的价值。

 

    在我总结自己失败经验的时候,我发现一种能力尤其的重要并且常常被我们所忽视,那就是心平气和的能力。读书时,我们比较注意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虽然都重要,但不是首要的。好比一台电脑,你配备了最好的显示器、内存、硬盘、显卡、操作系统、软件,但是CPU动不动就温度过高,导致死机,这样的电脑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大多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如果对一个问题的发现和判断一开始就不准确,我们又怎么可能准确而有效的解决问题呢?我们每个人的情绪就犹如水一样,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它就变成沸腾的水;当我们烦躁的时候,它就变成翻腾的水,这样的水能倒映出事物的真实面貌吗?显然是不能得。当水面不平时,倒映在水中的影像则会紊乱模糊。同理,只有平静的心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愤怒时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后悔、在志得意满时做的决定往往会葬送大好前程的原因,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会保持心平气和的能力,达到:不以物而甚喜,不以己而过悲。

 

    每每遇到挫折而无力解决的时候,便想起“不学,墙面,莅事惟烦”的道理。人不学习,犹如面前处处都是墙壁便一无所知,遇到事情就会有烦恼。因此积累了这些“为什么学”、“怎么学”、“学有何用”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回想明、清两朝那段“闭关锁国”的历史,它血泪斑斑的向我们诉说着:封闭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因此,人不能始终蔽塞而孤陋寡闻,故曰:人不可以终否。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