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铸核盾》——“爱我中华”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作品

作者: 工商管理学院 王新世宇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9-07-13    浏览次数:

马兰花开铸核盾

——纪念林俊德将军

王新世宇

本文系“爱我中华”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获奖作品

2012531日对许多人来说,是个特别沉重的日子。因为他们的丈夫,父亲,恩师,挚友,同事——林俊德老先生,在嘱托完自己所有的工作后,永远的离开他们。

没有人能忘记那位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在临别前的最后一刻请求工作的老人。忘不了他硬撑着体内的最后一丝力量,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的身影,忘不了他躺在病床上圆睁着眼,颤巍着说着工作的坚守,忘不了这位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再感染着他们的老者临终的那句话。

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个因为遍地马兰花而出名的神秘地方,坐落在号称“死亡之海”罗布泊的西北方。然而这个美丽的地名却并不普通,作为我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其所承担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为了同一个理想,无数的科研精英放弃所谓功名,甘愿在这戈壁之中隐姓埋名;无数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无数军民战士们,勤勤恳恳,不畏牺牲。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是北人,是南人,但在那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马兰人”。林老也是一位马兰人。自21岁大学毕业后,他便前往这茫茫戈壁,转身回首五十二载,一身的血骨便像那戈壁的胡杨树一样,深深的扎了根。他就像个斗士一样,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无一缺席。

林老和马兰的关系,正如马兰花的话语说的那样,像是宿世的情人。在彼此最美丽的年华里,他们相逢了,一见钟情,同舟共济,纵使死亡也不能将他们分离。

马兰承载了这位可敬的老人极尽一生的热情和科研理想,将他的喜怒哀乐都印在歪歪扭扭的年轮里,而他将希望的种子带到那片神奇的土地,十年如一日的尽心栽培,试图培养出一片新的胡杨林。23名博士、硕士,23个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都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这些都是将来能长成大树的种子呀,他是那样在意这些未来将长成大树的秧苗,从见到它们的第一天起,就记录起它们的成长,一年两年,十几年不曾停歇。因为他坚信在他的努力下,所有树苗都会长成那屋外的胡杨,比他更高大。

那年的六月也本应是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林老的“胡杨树”马上就要成材了。可惜园丁却没能眼睁睁得那一刻。他将一片恩慈之心化作了寥寥三百余字,用生命中最后的三天工工整整写在了论文评估上,用自己行动给他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为师者,责重如山,不可懈怠。

为何上天留给他的时间是那样的吝啬?纵使挤了又挤,纵使苛刻到连不远千里赶来看望他的人也只允许看望他一分钟,也依旧不够。科研资料是那样的多,学生的事又是那样的重要,要交代妥当的事更是一定要再三强调。遗言目录早在五月初就列好了,可他填了整整一个月,最终在家人的遗言一栏,交了生平最后一份白卷。

七尺男儿,以将身许国,再难许卿。林俊德老先生的一生克己奉公,任劳任怨的品格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反思。正所谓,日行一善易,行善一生难。纵观二十四史,最初心有大志而且发愤图强的豪杰栋梁无计其数,然而一生忠于自己初衷的人却寥寥无几。许多人因为时间长了就懈怠了,就开始思想松懈了。久而久之,甚至贪图享乐,走向了和最初相反的道路。始皇早年灭六国而天下和,何等的文韬武略?可到了晚年,上求仙丹,以求长生;下建皇陵,为享后世富贵。后世者云从,上至贤王下至黎庶,均知人固有一死。心中无不暗恐,以享乐为先。到了鬓角斑白的年纪,或举国之膏脂修陵造殿,或一心安乐,纵情声色,不见民间疾苦。及至百姓,所求不过膝有儿孙,家有田舍,纵身安乐,视儿女侍奉为自己应得的。更有甚者,心生贪念,一味索求,枉曲了早年的那点高风亮节。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林俊德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位舍小我成就大我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位一心为国,埋头追求的真理的爱国学者,一位循循善诱,指点迷经的贤师,一生的写照。他就像一束光,用“廉颇未老,尚可鞠躬尽瘁”的一生,刺痛着我们心里的柔软,更像一面镜子,找出了我们缺劣,劝导我们要时时不忘初心,坚定理想,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牢牢结合在一起。

写着写着,我的视线不禁模糊了起来,眼皮也变得极重。恍恍惚惚间,我的眼前浮现出了另一幅图画:

那一年,二十二岁的永春农家小子

刚刚走出校园,风华正茂;

挑着担,背着书,

西行一去万里遥;

忘不了那故乡的山,忘不了那故乡的水,

更忘不了那戈壁上娇妍却无名的马兰花。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