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一年半,三年。华侨大学,我爱你,千千万万遍》——“承志文艺奖”2020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获奖作品

作者: 文学院2016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友 王梵锦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0-11-09    浏览次数:


 

一年半,三年。华侨大学,我爱你,千千万万遍(散文)

 

王梵锦


本文系“承志文艺奖”2020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获奖作品

 

·2016年春:如果不止未来三年

飞机落地的那一瞬间,我从一路昏沉中睁开了眼。

三月末温热的空气中,这是座潮润且满眼深绿色打底的闽南小城。我与父亲转了几次公交,终于来到这座圆拱形的门前。

我从北方来,汗水浸湿了身上的薄棉衫。却在踏上华侨大学的石板路之后,遗忘了后背的薄汗,沉浸在目之所及的南国风光树木中。

这是我第一次亲近福建,来到闽南。

而几天之后,我亦期许,从这里得到关于未来三年的答案。


 

第一次去泉州的飞机票 (2016.03)

研究生笔试与面试在一天之内进行。怀着满腹的诚惶诚恐,我遇到了最温和的老师。

他们微笑着引导我们候场,暖心的态度抚慰了我紧张而躁动不安的情绪。面试结束后我走出考场,橙黄色的阳光慵懒地倚在墙上,运动场上充满无限青春和活力的奔跑声。大榕树下啁啾的鸟鸣,与潺潺流水的秋中湖里,那些大摇大摆的鹅与鸭,就这样治愈了我一两个月来的焦虑。

我想留下来。

当研招网上出现梦寐以求的录取信息时,未来三年的美好,仿佛一幅奇绝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怀着一颗巨石终于落地的释然,我与这座城市暂时告别。

九月见,华园。


 

复试时镜头下雾蒙蒙的华侨大学泉州校区(2016 03)

 

·2016年秋:被满溢的暖包裹

高铁转飞机,下飞机后又转高铁。2016年9月2号,一日之内,父母与我从黄河腹地的家乡小城,辗转跨越大半个中国,亲临这所我未来读研的美丽校园。

该怎么形容我初来乍到便如鱼得水的自在呢?是不知疲倦地跑上跑下,还是迅速与舍友们打成一片?当班级群聊里活跃的姓名,变为近在咫尺的笑脸,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登上讲台一一介绍自己。我终于有了“重归校园”的真实感。

集体像一股绳,紧紧地将我牵引和包容其中。本科期间,我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游离在团体之外。因此,研究生伊始,那些一起吃过的烧烤,一起赏月的夜,和一起在台风天吃月饼的瞬间,至今想来仍感念颇深。

 

文学院2016级研究生在操场破冰畅谈(2016 09)

 

学业和科研,是研究生期间的生活重心。面试时那些温暖亲切的老师,出现在三人围坐的微型课堂上。平等自由的授课和讨论,拉近了我们与专业知识之间的距离。

课堂之外,我在图书馆的阶梯流转,在大众期刊馆听雨声,也会抱着一摞书本去二修,在读书笔记的修订和记录过程中,沉浸,而后忘我。冷气开到十足的空调,明亮的灯光,漆黄的木桌,与安静的四周,是记忆里这几间自习室的共同特点。

我仍记得那个冬夜。在浩如烟海的论文选题面前,我似乎终于拨开荆棘,窥到了那条适合自己向前摸索的路。电脑屏幕上光标闪烁的各类文档,白纸上的寥寥几笔,根本无法涵盖我脑海中初具雏形的思想。

得到导师肯定后,寻得研究方向入口的喜悦几乎满溢而出。一个人走在石板路上,淅沥的雨滴漫过路旁宽大的叶子,滚落到我的头顶。我执意不去打伞,任发梢和肩头都变得潮润,仿佛干瘪了许久的思维,瞬间被注入了灵动而又源源不断的活水。

这种豁然开朗,是此前读书过程中,从来没有过的体验。


 

某一天自习后抓拍的晚霞(2016 12)

 

·2017年夏:当泉州与我的缘分开始倒数

从潮润润的雨水,到重新炎热起来的天。当课程论文敲下最后一个句号时,在泉州校区研一一年的生活宣告终结。

同时,我们接到了消息:由于新闻与传播学院搬迁至厦门校区,我们三名国际文化传播方向的研究生,需要跟着导师一起,在下个学期转至厦门校区生活学习。

一瞬间,二餐的牛肉面,二修的芒果,富有年代感的图书馆,蓊蓊郁郁的后山,它们虽仍在我触手可及的地方,却都悄然走入近在咫尺的倒计时状态。

那个热情似火的暑假,我没有回家。常常站在大榕树下,面对着那一汪灵动悠然的湖水,企图用双眼浅薄的视力,记录下短暂的回忆。数不清有多少日子,我从金川活动中心走出,在春华园和秋中湖徘徊,在清澈见底的游泳馆如鱼得水,用双脚探秘泉州校区的每一片土地,与舍友合力采撷隐藏在教学楼和宿舍楼之外的瓜果香,再去二餐点一碗牛肉面大快朵颐。

我用尽浑身解数,试图在自己关于泉州校区的回忆录里,多存放些精彩绝伦的片段集锦。


 

泉州校区夏天的风,我永远记得(2017 07)

 

对于厦门校区,我的感情颇为复杂。

一方面,厦门是著名的海上花园城。城市设计现代感满满,交通便捷发达,更具有知名度和国际化视野。同时,对于未来的工作和实习,厦门坐拥各大公司,自然也能够比在泉州时,为我们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但另一方面,相比两校区的建筑风格,我个人更钟情于泉州校区这种满满年代感的铅灰色矮楼。享受遮天蔽日树荫的同时,踩着石板路拾级而上,坐在木制窗框前,听窗外莺吟鸟语,这才是我理想当中书声琅琅的琅嬛福地。

更重要的是,泉州校区里的每一处风景,都见证了我的思考与成长。


 

夏天的游泳馆(2017 08)

 

·2017年秋:在厦门校区开启崭新生活

时光从不予任何人多一丝慷慨。纵然我对泉州校区诸多不舍,在九月初,我与两名同方向的同学,跟随新闻与传播学院,来到了厦门校区。

作为最后一批安顿下来的学生,等我们抵达厦门并入住新宿舍,已然接近凌晨。但那一晚,学院的领导、老师,帮忙协调行程的志愿者,以及扛着重物上下来去的阿姨和阿叔,硬生生陪我们守到了深夜。他们时时刻刻关切着我们搬迁的进展,到达新宿舍后行李是否齐全,有什么困难需要学校帮忙解决,每一句问候都让我在那个仍然和暖的初秋夜里,萌生出一阵又一阵的感动。

此前在北方读本科,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一所学校,能够如此具有人情味儿,如此重视自己的学生。


 

离开泉州那一晚,天边的晚霞(2017 09)

 

研究生的课程大都安排在D区和E区的顶楼教室。在逐渐熟悉了厦门校区的新地图后,这里与郑年锦图书馆,成了我最喜欢的地方。

当看书疲劳,论文思路受到阻碍时,我总会长时间地眺望窗外。楼宇之间的一汪水,风吹过时微微泛起涟漪。不远处有小白鹭在翱翔,它们时而飞行,时而停泊在沙洲之上。这种自然生态与现代化建筑结构的完美契合,像是赐予了我一把打开厦门校区心脏的钥匙,每一个不经意的一瞥,每一次无意间的回眸,都能在蓝天白云之外,发现更多的惊喜。

校门外穿梭来去的BRT,我曾乘它几次往返岛内。说来无知,直到搬至厦门校区,我才明白厦门市的主城区位于一座岛,而华大厦门校区则处于岛外的集美区。可在我看来,岛内过分繁华的熙熙攘攘,反而不如集美这边僻静优雅让我心安。再加上厦门校区对面有着长长的一条杏林湾水上步行栈道,就像泉州校区的后山栈道一样,一个傍水一个依山,都是我周末出门放风的好去处。

进岛几次后,我便懒于折腾,窝在集美一隅,居于校园深处。宿舍楼外兑山小学固定时间的广播号角,隔着围墙晃晃悠悠飘到楼上。这声音让我想到童年,阳光正好的午后,从床上睡眼惺忪地伸个懒腰。

仿佛这些年走南闯北考试求学,不过大梦一场。


 

厦门校区(2017 09)

 

·2017年冬:我的梦被推向远方

有人说:“生命中重要的转折,在发生的当时当下,不过是平平无奇的一天。”

对我而言正是如此。

11月上旬,班级群里发布了汉语教师志愿者招募的通知。一直渴望出去看看世界的我,几乎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彼时我连“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都不甚了解,对于去海外教汉语的细节也是一无所知,在选择未来的意向国家时,更像是大手一挥,任命运这个巨大的转盘,将指针随意落在哪一片土地。

如今想来,像是命运提前的顾盼生辉。在报名前的十月底,中学时的好友来厦门寻我一同游玩。借此机会,我第一次亲近了华大的第三个校区——龙舟池畔的华文学院。校园小而精致,一幢幢“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风格建筑从眼前展开,穿梭其中的,是讲着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华灯初上时,暖橘色的光点亮了高大的椰子树,来自杏林湾的阵阵海风,将白日的灼热与酷晒一扫而空,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

在龙舟池校区,我竟意外收获了如同在泉州校区时一般的亲切感。


 

龙舟池校区(2017 10)

从报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到审核、考试,再到最终接到通知,我至今仍深觉不可思议。老师和家人的鼎力支持,调剂培训办手续和派出,这条延展了近四个月的时间线,回忆起来却如行云流水般顺利。

透过华大为我打开的这扇窗,再加上有力的托举和支撑,我向更广袤的天地展翅,飞出好远后,回过头。

看到那所送我离开的校园,仍静静矗立在泉厦,栉风沐雨,趟过四季。


 

厦门校区,一棵十一月还开粉色花朵的树(2017 11)

 

·2019年夏:学生时代的最后一瞥

阔别一年多,再闻到空气中好闻的柠檬桉味道时,我的眼泪几乎瞬间就掉下了来。

从国外返回祖国,短短两周的时间,我将其中的绝大部分,都留在了泉州与厦门。

一件又一件的待办事项填满了日程表,一个昼夜的24小时,被延展扩张了数倍。这其中,有太多的久别重逢,太多的欲言又止,也有太多的熟悉与陌生。在因毕业而不断往返与泉厦两城的奔波里,我多希望自己是个归人,而不是过客。

然而,还来不及消化重逢的惊喜、团聚的喜悦、答辩的紧张与毕业的不舍,我便不得不收起这百转千回的情绪,沿着时间这条永不回头的单行道,一路狂奔。


 

答辩结束与老师们的合照(2019 05)

 

最后的学生时代,是哪一幅画面呢?

是与导师和师弟师妹们围炉畅谈,把酒言欢吗?

是在厦门新传学院的会议室里,听到“答辩通过,授予硕士学位”的肯定和掌声吗?

是在泉州承露泉前,穿着硕士服,将硕士帽高高抛起扔向天空吗?

还是与同学朋友最后拥抱,聊过去,聊未来。最后红了眼拥抱,说着“苟富贵,莫相忘”呢?


 

2016级文学院研究生毕业照(2019 05)

 

我深知,对于华侨大学,无论是泉州校区,还是厦门校区,我这个渺小个体存在过的痕迹,本就如蜻蜓点水一般淡薄。

但华侨大学之于我,不止是三年求学生涯后,毕业证上的烙印;抑或身在其中的一年半载时光中,零零星星的回忆。而是往后余生,每当我念及它的名字,便能品尝到柔软和疼痛的心灵港湾,感受到温暖和依恋的精神寄托。

四年前的那个春天,我选择了华侨大学,华侨大学亦以她的宽厚仁爱接纳了我。四年后的今天,远在异国他乡的我,仍然挥动着那双由华侨大学锻造而生的翅膀,在漂泊当中,逐渐看清未来的选择,发掘自己生命的意义。

她是值得所有学子,永远铭记在心的母校。

华侨大学,我爱你,千千万万遍。


 

2016级文学院研究生毕业照(2019 05)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