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年党史从不断,一方小村情不散》——“庆建党百年华诞 为党旗争光添彩”系列活动之“百篇诗文”征文大赛三等奖作品

作者: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1-11-17    浏览次数:

百年党史从不断,一方小村情不散(散文)

谢圆圆

本文系“庆建党百年华诞 为党旗争光添彩”系列活动之“百篇诗文”征文大赛三等奖作品

故事从一个小村庄开始。

新中国成立的第四年,中国各地已经慢慢从战争中恢复生机。即使经济还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人们也已经感到满足,因为和平健康就是最大的财富。劫后的人民总是对未来充满希望,中国也隐隐展示出向上的姿态。这年,浙江浦江的一个小农村里,五月份带来了一个孩子,一个男孩子。他是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牵动着父母的盼望。于是在这样的期盼里,他迎来了弟弟们。作为家里的长子,他要帮家里干活,还要照顾弟弟们,无数的生活重担压在他瘦弱的肩膀上,像他每天挑去农田的水一样重,或许更重。家里的碗从没有完整的,每个碗上都有不止一个缺口,吃饭时或许还会割破嘴,但是谁在乎呢?如果能吃饭,这样的小缺口也是可爱的!

他很是喜欢上学,小村子里没有专业的老师来教他们,只有三两个稍有些知识的先生,寻一处空余的小房间,把孩子们叫来,教他们一些拼音字母和简单的算术。那时候的先生实在算不得什么老师,他们不会标准的读音,教给孩子们的也只是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但那个时候的孩子们却格外地喜欢上学,喜欢跟着老师读拼音、做算术。这是村里的孩子对知识的朴实的渴望,却是不被父母所看好的。饭都吃不上,田里还有做不完的农活,哪儿还有时间去上学呢?那些字符能当饭吃?能换钱买衣物?不能的,当然是,不能的。

这天吃饭,依旧是一锅半透明的米汤,零星的几粒米沉在锅底,甚至可以数清楚呢!他想着昨天课上的算数题,一边从木架子上拿了个带缺口的小碗准备去盛米汤。啊!好像知道了!“哥!”弟弟的喊叫声和瓷器落在地上的清脆的响声将他拉回了现实。他呆呆地望着一地碎片,回头就望见母亲通红的眼睛,里面的失望生气和眼泪一起溢出来,快要把他淹死了。他被罚不能吃饭,从此也再不能去上学了。

他慢慢地长大了,他从没有忘记想要读书,只是母亲的红红的眼睛总在脑海里出来,叫他不敢再想,他只好死死压抑着那样的渴望。等我以后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拦着他读书,他这样想。到什么时候,妈妈可以不流泪,他可以读书呢?会不会有英雄来,给他金钱,给他房子,让他上学呢?迷迷糊糊地,他想到早早离去了的二弟,去了世界另一边的二弟,能不能读书呢?

……

1978年,春天,“文革”后十年首批通过正规考试的新生进入了中国各个大学校园。同时,一个小男孩踩着四月的尾巴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妹妹,他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幺,理所当然地不会得到父母的过多关心。但他还是有自认为快乐的生活。他没有鞋子穿,应该说,整个村子的孩子都没有鞋子穿,或许运气好的话能得到父亲用草绳编成的一草鞋。但即使有一双草鞋也是不耐穿的,因为他要放羊、要下地,而且他喜欢玩耍,经常整日整日地追风,有时还要爬上树去,在枝上看看小鸟儿、云朵和远方。

又是有着微风的一天,乡下的空气总是这样,带着一点点的水汽,一点点的花香,还有一点点的泥土腥气。多好的天儿啊!正适合干些不寻常的事。踏着泥巴路,光着脚丫子,他出发了。目标是前些日子发现的一个蜂窝。多好的蜂窝啊!长的好看,一个个小六边形拼在一起就像一个小城堡,虽然他不知道城堡长什么样,但总不会比这蜂窝更好看了;闻着也香,乡下的孩子吃不着糖,那沁着花香的一点点花蜜和这蜂窝里的一点点蜂蜜,就是生活里全部的甜。蜂窝里又飘了些香甜滋味出来,直勾勾地馋他。他终于忍不住了,伸了黑黑的小手就要扣蜂蜜,一只极大的蜂冲了出来,炫耀似的展示自己强健的身体和蛰针,吓!那不是蜜蜂窝,是马蜂窝,他也没吃到甜甜的蜂蜜,只尝到了马蜂蛰针的厉害。当他带着乌紫乌紫的肿得高高的嘴唇回家时,父亲母亲吓坏了,赶紧用井水给他冲洗,外加一顿骂。他还是没尝到那一点点甜。

七八年过去了,小男孩也长大了。他读完了初中,就没再读书了,辍了学在家干活。为什么不读书了呢?不是父母不让,父亲从不阻止他们读书,只是哥哥妹妹都比他有天赋,如果都去读书,谁来干活呢?只好他来承担了!他也算是家里的小顶梁柱了!小顶梁柱把羊带到田里由它吃草,自己躺在树下看着高高的蓝天,思绪飘得很远。他知道中国有共产党,但他认为这和他没关系,因为他还是吃不到蜂蜜,没有鞋子穿,快要来的冬天也会是噩梦。

冬天来了,冰冷的雨打在土房的黄泥上,没有糊纸的老窗户吱呀着奋力抵挡呼啸的寒风。他缩在发灰的带着霉味的被子里,被子里的棉花揪成一团,没有带来温暖,只有一些重量。且把这重量当成温暖吧!日子会好的,他蜷缩着想。十几个这样的冬天在蜷缩中过去了。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过去了,十四届五中全会过去了,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过去了。2002年,还是那个小村子,一个女孩子出生了。一样质朴的村子,一样淳朴的村民,一样的清风明月、绿水青山,一样的花开满园、莺啼枝头。她就在这样的可爱的小村子里生长:春天去爷爷奶奶的田地里看新长出来的蓝色的小野花,拽两根黄瓜吃,然后再追着斑斓的蝴蝶回家;夏天光着脚丫子去井边打水冲脚,和村子里别的小孩子们带上几包零食去隔壁村子“探险”;秋天骑着自行车绕着村子一圈一圈地逛,像风一样无处不在;冬天呢,就在家里搬个小板凳,坐在爸爸旁边,边烤火边等火盆里的红薯。她不用干农活,也不需要放羊,爸爸妈妈给她的任务是:吃多多,长壮壮!

看窗外的鸟儿,等门前的樱桃,在爸爸妈妈怀里酣睡。若非要从这惬意自由的日子里找出些不痛快来,或许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吧!她有点儿不爱上学,但爸爸妈妈希望她好好读书,因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生”。于是她读完了小学初中,中考时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高考时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她没有因为父母认为读书无用而无法读书,没有因为穷而读不起书。原本在父母膝下无忧无虑成长的女孩子就要离开生养她的故乡,去远方了,母亲眼中有千万不舍,化作和煦的阳光常伴在孩子身边。

……

第一个孩子是我的爷爷,他没有好好读过书,但长大后终于有机会一边翻阅字典一边看书;第二个孩子是我的父亲,他没有完成想完成的学业,于是将希望寄托于我身上;第三个孩子是我,我成功考上了一本,成为父母的骄傲。从吃不饱,到吃不好,再到吃得很好;从没有读书的观念,到没有读书的条件,再到可以如愿读书;从不知共产党,到知而不解,再到积极想要入党。祖孙三代在同一个小村庄长大,却体会了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生活条件,这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前行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党心永远向着人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会越来越好。

党的历史还在继续,中国的发展还在继续,小村子的故事还在继续……



创作谈:

共产党,永远叩击着中国人内心的三个字,是国人不会忘却的三个字。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中国共产党,一个原因是抗日电视剧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的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共产党能经受住时间和人民的考验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其实随处可见,这篇文章是我将我家祖孙三代的生活差异与共产党联系起来而作的,共产党从无到有再到壮大,我们祖孙三代的生活从食不果腹到吃饱穿暖再到小康,我们以为的只发生在国家宏观层面上的改变其实就在身边。小时候懵懵懂懂,长大后渐渐明白了父亲口中的共产党的“好”是怎样的好。共产党的故事会在我的小村子里继续,也不只会在我的小村子里继续。

文中的故事都是真实的经历,正因为知道它的真实性,我才更能体会到这样的改变来得么不容易。党一心为人民,人民又何尝不是心怀感恩呢?来到华大已经快一年了,心中也时时思念家乡,思绪交汇,便写下这篇文章,用以感恩共产党带来的改变,也作我思家的慰藉。


首页
印象华园
文化华园
活动公告
一元主导
多元融合
和而不同
您是第 位访客

中共华侨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电子信箱:culture@hqu.edu.cn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